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日本个别领导人只有改弦更张,修改目前奉行的错误的军国主义政策,才能使中日关系回到正常的国家关系轨道上来。
B. 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接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C. 古人之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 最近一段时间,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④③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③④②⑥
3、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沛公军霸上 ⑤群臣侍殿上者 ⑥敢以烦执事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客何为者 ⑨此天子气也 ⑩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⑦⑩ B.①⑨/②⑤/③⑥/④⑧/⑦⑩
C.①⑤/②⑨/③⑧/④⑥/⑦⑩ D.①⑤/②⑨/③⑦⑩/④⑥/⑧
4、下列句式和“凌万顷之茫然”相同的一组是( )
①渺渺兮予怀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而今安在哉? ④仰观宇宙之大
A. ②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5、下列对课文理解及有关文中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南录后序》是写在诗集《指南录》的后面的一篇序文,故命名为“后序”。诗集名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了作者文天祥心指南宋、誓死南归的爱国之情。
B. 《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写的一篇墓碑记,赞颂了五义士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都是由于“五人之力”。
C.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杂文,阐明了应该批判并借鉴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作者通过比喻来形象说理,如用“大宅子”来比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D.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史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 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 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苏秦潦倒归家时备受冷遇,苏秦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表达了对历来有关金陵怀古之作的看法。
(3)《念奴娇·过洞庭》写自己虽然年老孤寂但是却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没有一点动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表达内心的不满。
(2)在《离骚》中,屈原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感叹人生短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泰论》的最后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
(2)《马援诫兄子严放书》中用“________”的比喻,说明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发人深省。
(3)《短歌行》中曹操借《诗经》里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表达自己对人才渴望的两句是:“____,_____”。
(4)《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通过对水石激荡情景的描写凸显蜀道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
(6)《登高》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回忆自己年轻时,与同学一起畅游橘子洲,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3)《爱莲说》中表达作者欣赏莲独立于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 从全诗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信马由缰在山路上看到的春景,然后触景生情,心生惆怅。
B.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C. 颔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D. 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景色。
E. 最后两句设问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窃恐转死沟壑
B.为贼所得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洎牧以谗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是由天枢、天璇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B.唐代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政、民政、财政和监察大权。节度使初设于边防重镇,后来内地普遍设置。
C.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举进士”就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D.古人有名有字,男子十八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2)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请依据节选内容,概括分析杜甫的“傲诞”表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汪国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