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固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踮起          胳搏       磕磕绊绊         瀛洲

    B.顾忌          磨蹭       赡前顾后       虔诚

    C.雕琢          踌躇       酣畅淋漓       璀璨

    D.惦量          贪婪       霞蔚云蒸       陷井

  •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今安在哉   B. 将焉取之   C. 大王来何操   D. 何厌之有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一

    种情致。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          

    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需朗读,而且反复朗读。

    要抓住情致,必修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

    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

    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

    A③②⑤④① B.①②③④⑤   C③①⑤④②   D①④③②⑤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视患者都应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C.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D.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贪,其强 倚仗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B. 屈平草稿未定 写作   有忧,贺有喜 慰问

    C. 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十年,为秦所灭 竟然

    D. 于嗟女兮,无与士 沉溺   女也不,二三其德 差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一个________。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

    ③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因此,“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④“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⑤“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是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⑥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

    ⑦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⑧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梗”更是一种新型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⑩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住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选自《探索与争鸣》2021.9,有删改)

    【1】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巧妙回复

    B.成语故事

    C.谐音混搭

    D.角色形象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热衷于维护其独特的风格。

    B.“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

    C.许多人认为“梗”在悲剧乃至正剧的段子中不太适宜。

    D.“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

    【3】以下本文论述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梗”,按照“概念特征—来源与形成—内容风格—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

    B.在阐释“什么是梗”这一对象的核心概念时,以列举生活常见现象的方式,让读者在普通场景中易于理解和接受。

    C.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

    D.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

    【4】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通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

    B.饱学之士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就无法产生梗。

    D.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势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用两个意象既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又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10、根据每小题的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

    (1)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长怀幽怨,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出自《论语•学而》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此人凭吊英雄,以酒祭月,感慨个人壮志未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传统意象自比,表现游子思乡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该意象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情感。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平定叛乱,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他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醉花阴》中表现李清照与丈夫别后深感日常难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避匿廉颇,是由于心怀国家,不记私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风波》中描写雨后天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凄凉之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还正确的项是(     )

    A.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B.“元嘉草草”三句用南朝宋文帝刘裕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的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

    D.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2】词的末尾,辛弃疾以廉颇自比,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颍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注: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B.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C.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D.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会试考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B.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C.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和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渡船、碾坊、鸭子、虎耳草,都是出现在《边城》中的事物,在表现人物、推进情节方面它们各有作用。请你从翠翠、傩送、天保、爷爷中选择一个说话者,让她(或他)对四个人中的另一个人说一段话。

    要求:(1)这段话中包含上述四个事物;(2)事物的作用、说话者的身份和情感态度要符合原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