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í)
B.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xiào)
C.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
D. 在星光斑斓里放歌(bān làn)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不武
B.夫晋,何厌之有
C.是寡人之过也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边界
C.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赏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快,引申为洪亮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大王来何操?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根据文意,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记和徽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
①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
②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
③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久远熟悉的语言、频率相近的心跳,浸润至今的仪俗、茂密茁壮的传奇、心心相印的瞩望
④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
⑤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
⑥我们就能找到同心人、同路人
A. ②⑥④③①⑤ B. ⑤③④⑥②① C. ③②①④⑤⑥ D. ⑤④①②⑥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摘编自李菲、韩伟《〈离骚〉与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的《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的化身。
B.与屈原相比,苏轼的词也常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放则是一种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
D.苏轼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与异。
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如举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说明苏轼抒写孤寂之情含蓄灵动。
C.文章引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离骚》中的“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整个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
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多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
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的批判、严厉的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4)《六国论》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力对付秦国,这才是六国让秦国食不甘味的最好办法。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______,_____。
(4)《沁园春 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谁主沉浮?
(5)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依依墟里烟。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是: , 。
(3)《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胡涂、轻信谣言的两句是: , 。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况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短歌行》中诗人把寻求贤士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之情的两句是: , 。
(6)《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身在官场,心却向往回归自然的两句是: , 。
10、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长戚戚。《论语》
(5)契阔谈䜩,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描述了周瑜英气勃发、豪情满怀的形象,“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草率行事,最终却“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相送行效张籍
王安石
一车南,一车北,身世匆匆俱有役。
忆昔论心两绸缪,那知相送不得留。
但闻马嘶觉已远,欲望应须上前坂。
秋风忽起吹泥尘,双目空回不见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作者与朋友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奔波,距离越拉越远,虽不情愿,但因为“俱有役”,即使不舍,也不得不分离。
B.句三写昔日在一起时互相交心的情意深厚,句四写今日不得不分离的无可奈何。昔日欢娱与今日离别对比。
C.句五、句六描写别离后的情景:朋友走了,看不见了,只闻“马嘶”声。作者也踏上征程,登上“前坂”。正好与“一车南,一车北”呼应。
D.岑参诗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本诗最后两句只见吹起的“泥尘”而“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2】结尾四句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13、[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③命我先君④大公⑤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子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⑥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
[注]①齐候:指。 ②楚子: 指楚咸王。 ③召康公:周文王庶子,食邑在召,“康”是谥号。 ④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故君王的称呼。 ⑤大公:即姜大公。齐国的第一个国君。⑥昭王:周昭王,周成王之孙,相传他晚年南巡到汉水时,船沉而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作为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C.赐我先君履 履:鞋子。
D.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共:通“供”,供给。
【2】下面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着重写使者在国家被攻之际,临危受命,只身出使,直接与敌国君王展开艰难的外交斗争。
B.甲文叙烛之武见秦伯,阐明灭郑、存郑于秦的利害,并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终说退秦军,解除困难,表现出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C.乙文写齐国管仲恃强威胁,辩辞咄咄逼人:楚国使者虽作了一定的据理力争,但低三下四,处处忍让,最后导致齐军入侵。
D.两文都既写了军事斗争,又写了外交斗争, 两者交叉错落,井然有致,而且都写得波澜曲折,精彩纷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比如走班选课,选择什么样的学科组合,选择什么大学,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你做出的每一种选择,肯定有自己的考量和想法。
请给你的好友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有作文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