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将成名万骨枯,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马革裹尸】,血染疆场,就不会有将军们的赫赫战功、不朽声誉。
②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中回顾自己央视新闻经历,刚进央视,有些稿件被视为【不刊之论】,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被前辈痛斥为新闻垃圾。
③大年三十下午,店铺关门,机关放假,热闹的街市一下子【万人空巷】,人们归心似箭,都想在天黑前回家赶上年夜饭。
④房姐、房妹、房叔、房祖宗爆红网络,此等【空穴来风】的新闻也会纳入舆论监督的视野,作为提示真相的相关线索。
⑤沪深股指一路狂跌,广大股民唯有【望洋兴叹】,自认晦气。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盲目跟进,非理性出手,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⑥今年东北大部分地区【五风十雨】,丰收在望,尤其是三江平原,粮食产量有望突破历史最高值。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通晓诗书音画。苏轼称他的艺术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他精于禅宗佛理,有“诗佛”之称。
B.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古体诗,这种诗体押韵自由,对仗、平仄不拘,字数、句数不限。
C.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的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D.一月中有的日子有特定名称,比如农历每月的初一叫“晦”,每月的十五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项是
A.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归园田居》都是古体诗。
B.雪莱,法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代表作品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歌《西风颂》,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C.词由诗发展而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
D.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作品的范畴,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
A.如会同,端章甫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项伯杀人,臣活之
5、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其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自《赤壁赋》。作者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C.“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传道受业”指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出自《师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C.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让人主动服从,“富而好礼”说明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
B.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民法典的施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7、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人生,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③《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可成大事的境界,荀子的《劝学》中表达“借力”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消失,梦境破灭之后,作者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________________”,以备将来骑上继续游览名山大川。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夸张、想象,从侧面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因为国难家愁,有无限悲凉,万般愁绪,难以排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谏太宗十思琉》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其中两个短语对仗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
③《阿房宫赋》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______,“远”表现在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5)《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迎春花 [宋]韩琦
覆阑①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嘲迎春花 [清]赵执信
黄金偷色②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
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
[注]①阑:栏杆。 ②偷色:偷来颜色。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前两句中的迎春花开得枝繁叶茂,亦柔亦刚,形象生动立体。
B.赵诗写迎春偷色,梅花傲然,菊花淡泊,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C.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
D.两首诗都运用了色彩词,使物象更加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2】两首诗虽然都写迎春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板桥诵书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2)人咸易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
(2)书有弗记者乎?
【3】郑板桥的善于诵书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表述)
(1)
(2)
(3)
14、请以《幸福, 在那一刻绽放》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