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获悉母校 20 年校庆,身为曾经学子的我们定会准时莅临指导。
B. 叔叔,您发来的大作我已钧裁,决定录用,现回信表示祝贺。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这些是我从家乡带来的土产,今日送给您,希望您能够笑纳。
2、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拟人)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设问)
3、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中国古代社会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称谓,男子二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
C.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乾隆、显庆都是年号。
D.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根据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⑥蚓无爪牙之利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⑨樯槽灰飞烟灭
A. ①③⑨ B. ②⑤⑨ C. ①⑥⑦ D. ③④⑧
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为惑也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非蛇鳝之穴 ②彼童子之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统一。”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和这一民族整个的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制约并影响着这个民族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及其深度和广度。具象思维就是指通过事物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来认识其属性、特征、本质、规律及其关系,是一种最活跃最高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汉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一种典型的具象思维,体现出汉民族鲜明的思维特点,这种具象思维在汉民族语言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首先,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体现了具象思维的特点。从字形上看,汉字是依形而造字,最初的汉字都是“依类象形”而创造出来的,古汉字中还保留着不少图画文字的痕迹。从字音上看,汉字是依声而定音,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记录语音的符号,这种依声定音成为汉民族象声造字法,是汉民族“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方式在“听声取音”上的体现。从字义上看,汉字以象表意。汉民族在确定抽象概念时,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符号,以此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其次,汉语词语的构词方式体现了具象思维的特点。汉语中的许多名词、动词,大都是用事物的外在形象来表述的,即使是一些经过抽象思维的结果,也都是用具象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名词,眼镜蛇、虎牙、矛盾等,都是用一种形象的譬喻,来代替某一具体事物或一种抽象概念。还有一些动词,如蜗居、蚕食、棘手等,都能呈现出某种特殊的动作形态,形象逼真。
再次,汉语语句的构造、语序、语法体现了具象思维的特点。汉语与英语在语句上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的句子成分较为完整,而汉语语句则追求内在意义的完整性,对于语句的结构并不看重,句子成分的缺失是常见现象。在语序构造上,汉语句子的构成更像是一种“时间的排序”方式,往往会根据实际动作发生的顺序或逻辑推论上应有的因果顺序,来安排单句和复句,这和主体对外界的感知顺序和思维顺序相一致,是汉民族的形象直觉在语句构造上的体现。英语的语法较为缜密、完整,而汉语语句则重视“意合”,不重视语句的外在形式,因此,汉语语法是隐性的、灵活的,它会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环境而变动,反映出具象思维的主体性特征。
汉语具象思维方式影响下的语言形式,只能要求与之相契合的体悟式阅读。“体悟”之“体”是一种动词意义,有体验、体会之意;“悟”则有领会、觉悟之意,它往往和主体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有着深邃浑圆、不可言说的特点。对汉语作品的体悟阅读,是由体悟与具象思维二者内在特点的一致性决定的。
(摘编自吕高超《汉语具象性思维特征与语文阅读教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汉民族思维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汉民族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在汉民族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形成和演变。
B.具象思维是一种最活跃最高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通过对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的认识来多层次地体现汉民族语言的特点。
C.汉字具有依形而造的特点,字形上最初的汉字都是“依类象形”而创造出来的,古汉字中还保留着不少图画文字的痕迹。
D.英语的语法较为缜密、完整,从而使英语中的句子成分较为完整。但汉语不重视语句的结构,句子成分的缺失是常见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由“思维方式”切入以引出主要论述对象,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脉络层次清晰。
B.作者采用“依类象形”“图画文字”“观物取象”“听声取音”等术语对其观点进行分析,使论证专业而具有说服力。
C.为了论证“汉语词语的构词方式体现了具象思维的特点”这一观点,文章列举大量词语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D.文章第4段在论述过程中将英语与汉语的语句构造、语序及语法进行对比,从而证明汉语更具优越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思维方式是一种具象思维,它对客体的把握需要借助于事物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但也能深入到其本质、规律等层面。
B.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只要形成,就会制约并决定这个民族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及其深度和广度,因此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C.汉语句子往往会根据实际动作发生的顺序或逻辑推论上应有的因果顺序来安排单句和复句,这体现了汉民族的形象直觉。
D.因为体悟与具象思维有着内在特点的一致性,汉语受具象思维方式影响,所以对汉语作品的阅读应采取体悟式阅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讲到晋国忘恩负义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7) 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8) 斜阳草树,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认为图画也难以完备展现江天“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的《六国论》中,指出燕赵的君主刚开始还有长远的谋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袜划:即划袜,穿着袜子不穿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纤纤出素手”,用来形容女子的手小巧或细长柔美。
B.词的上片,作者从正面进行描摹,运用了动作和肖像描写,使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最后一句化用唐人韩堡“见客人来和笑走”句,女子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D.词人善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通过叙事,也展示了女子的情怀。
【2】结合全词分析诗歌中的女子形象。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 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 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 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 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的节日多种多样:有象征新开始的“元旦”,有寄托情思的“清明”,也有庆祝团圆的“中秋”等。节日不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浸润着传统历史文化。
请你选择一个你家乡的传统节日,通过描绘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令你印象深刻的过节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要求:围绕你家乡的传统节日展开;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得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