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合纵”。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是我近日写的拙作,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B. 初次参与这么高端的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C. 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对于你这个不情之请,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忙。
D. 值此大喜之日,恭祝两位新人两小无猜,百年好合,幸福美满。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社会发展来看,水与人们生活________,已经成为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所以大家要养成节水的习惯。
②建设法治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因此,“法治中国”并不仅限于庙堂之论,而是与每个公民_________。
③作为人民公仆,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_,把个人的荣辱、安危置之度外,才会得到群众的赞成,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
A.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B. 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
C.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休戚相关 D. 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5、下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ào) 喋(dié)血 殒(xǔn)身不恤
B. 租赁(lìn) 解剖(pōu) 吠叫(fèi) 堕入(zhuì)
C. 精悍(hàn) 步履(lǚ) 谦逊(xùn) 激亢(kàng)
D. 罔极(wǎng) 靡盬(gǔ) 淇水汤汤(shāng) 隰则有伴(qí)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B.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自由理念,赋予人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
C.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义礼智的义理存于每个人心中,圣人与凡人并不存在等级差别。
D.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而在孟子心目中却是并非完美的普通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孔子的圣人观与孟子的圣人观进行比较,把孟子的观点论述得更加鲜明、深刻。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了孟子圣人观的两个基本观:一是圣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圣人人格并非完美。
C.文中多处引用孟子原话,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力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两段为递进的结构关系,首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观念,只有具有十全十美、超凡脱俗人格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凡人只能接近圣人。
B.孟子认为: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凡人的本心,所以凡人无法成为圣人;故要想成为圣人,必须去除遮蔽、发扬本心。
C.伯夷、柳下惠具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人格都并不完美,而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可见在孟子眼里人格可以有多元性。
D.孔子虽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孟子却认为他只是“得天时”之利,并无超出伯夷等人之处,因而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讲述刘义隆轻率出兵北伐,妄想追求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却只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陶醉其中。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_”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里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里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君子需要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君子和常人的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表现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短促,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6)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②三边:泛指边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临燕台,着一“惊”字,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颈联将战争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意境壮阔。
C.尾联借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抒发了想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D.本诗从军事上落笔,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2】有人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望”,有人认为是“惊”,你认为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 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解释句中加点词。
衙吏踵破家
尾属于城
增筑故城为木岸
锻炼久之
再莅杭
饮食必祝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在文学名著的长廊里,我们会遇见很多文学人物形象,但总有那么一个(一些)形象让你难忘,让你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请以“遇见 ”为题目,结合你的阅读经历、体会,或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