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 《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⑦大将军邓鸷奇其才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⑥/④⑤⑦
C. ①②/③⑥⑦/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⑦/⑥
3、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 辇来于秦 顺流而东
B. 耻学于师 始指异之
C. 据崤函之固 非利足也
D. 因利趁便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凌万顷之茫然 B. 亦将有感于斯文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共事二三年
5、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
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
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
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围绕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革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应运而生。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成功塑造出一系列鲜活饱满的时代新人形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主题先行式的政策图解。文学的主题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来。当下一些乡村题材创作者背离形象思维的规定性,随意支配人物、安排情节,致使作品流于概念化、公式化。二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书写。一些作家以游客的心态走进乡村,自认为了解了乡村,熟悉了农民,其实“深扎”得还远远不够。三是消费主义式的猎奇化、景观化叙述。一些作家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采用极端化的叙事方式,将乡村塑造成一派“田园”或“荒原”景象,以来吸引眼球或赚取流量。这些做法,都无法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但走进去不是单向的观看。作家不是游客,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文学课题。时代乡村题材创作者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融入新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乡情与乡愁。作家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由乡村观照中国,以乡村认识时代,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二要熟悉新乡村。新时代的新乡村,无论是自然环境层面还是社会治理层面,无论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文化建设层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必须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三是塑造新农民。新时代乡村的主角是农民,农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因此,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在塑造典型、刻画“新人”时尤其要注意,努力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历史逻辑与美学价值的辩证统一。
(摘编自赵振杰《乡村题材创作:拿出反映时代巨变的文学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也就难以继续存在。
B.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
C.作家要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背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才更容易创作肩负时代重托的优秀作品。
D.塑造新农村新农民形象,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最大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学具有发展性,它能够在传统乡村生活发生极大改变的社会背景下,仍有存在的一席之地。
B.乡土精神具有开放性,它能继承发展传统乡土文化,也可以接纳其中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
C.乡土文学作品不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要有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反映真实深刻的主题思想。
D.如果一味取悦读者,迎合市场趣味,会使乡村题材作家无法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巨变的优秀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铁凝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学作家应积极学习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莫言等作家的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
B.《山海情》剧作家创作出反映农村巨变的现实题材,在作品中探讨脱贫攻坚的经验启示。
C.一位作家到常州调研采风,他想表现如今的乡村振兴给苏南农村带来的新的变化。
D.《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假如你是一位作家,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文本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②《赤壁赋》一文,苏轼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③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8、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责应该是“____________”,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____”来比喻自己胸怀宽广,希望招揽的人才越多越好。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卧病浔阳,描写听到山歌与村笛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 ,听到琵琶女弹奏的曲调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 ,二者截然不同。
(2)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描写落木与长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与尾句“况半世、飘然羁旅”相呼应,让全诗浸染于凄然的情感氛围中。
B.“连江风雨”融合了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景中含情,表现了诗人人夜时内心的不宁。
C.本词借物抒情,因为诗人心中有羁旅之苦,所以笔下的寓居环境皆着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
D.夜间林莺巢燕很安静,但常有杜宇的啼叫声将诗人从梦中惊醒,夜不能眠,因此生出孤独、漂泊之感。
【2】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各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次进 次:顺序
B.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
C.群臣怪之 怪:以……为怪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经历挫折甚至痛苦的过程就像河蚌孕育珍珠!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美丽的珍珠,而正是那些特殊的成长的经历,才铸就了人生的璀璨。
阿拉伯诗人说:“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