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C. 《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是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那些无证无良的, 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
②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 ,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③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 。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A. 冠冕堂皇 肆无忌惮 明火执仗
B. 肆无忌惮 冠冕堂皇 明火执仗
C. 明火执仗 肆无忌惮 冠冕堂皇
D. 冠冕堂皇 明火执仗 肆无忌惮
3、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②沛公军霸上③烛之武退秦师④使使以闻大王⑤道芷阳间行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⑧箕踞以骂⑨群臣怪之
A.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B.①②/⑤⑧/③④⑥⑦/⑨
C.①②/⑤⑧/③⑦⑨/④⑥ D.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4、下边四句诗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雨暗苍江晚未晴 ②月在浮云浅处明 ③井梧翻叶动秋声 ④楼头夜半风吹断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5、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华:通“花”
B. 既替余以蕙纕兮。 替:废弃
C. 渠会永无缘。 渠:他
D. 食野之苹 苹:苹果树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刘洪文
村委会的门前搭起了舞台。
所谓的舞台,不过是破解放车的车厢加几个空柴油桶,上面支了木板。戏台的天棚是用黑塑料布搭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戏台的前面用于演出,后面供演员换服装和道具。
这次请的是潘大立。潘大立本来就是我们村的,他可是个名角,各村闻名。他有个小剧团,演员都是临时组织的,平时种地,农闲演戏,潘大立是团长。听说他是在县里的舞台演出过的,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人说他有希望进县剧团深造。
那时我还小,村里请一次戏不容易。我们也不能错过机会,我最喜欢钻在戏台子底下,虽然这里看不见演员的脸,却离演员最近,几乎可以听见演员的呼吸声。
戏台前面有一棵大柳树,那里席地而坐的人最多,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二八”自行车后载一个泡沫箱子,上面再包一层棉被,这是最好的冰箱,拿出来的冰棍还冒着凉气。对我们来说,听戏只是个由头儿,蹭点儿吃喝才是最重要的。
当演员在台上闪展腾挪时,台下就有尘土簌簌地落下来,弄脏了我的冰棍。于是,我从台下伸出头来,看是谁在和我作对。可我没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他从台上扯下来,只能在冰棍上舔两口,算是弄干净了。
表演的正是潘大立,他穿着简单的戏装,头上围一条白手巾,脸上扑着粉,像刚从面缸里钻出来一样。
我不喜欢潘大立。听说他很有才,彼时所演的正是他自编自演的成名曲目《潘大懒相亲》,大概就是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农村光棍儿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立业成家的过程。可这哪里像个农民?脸上的粉直掉渣渣儿。
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还时不时地拍一会儿巴掌,证明他们看懂了。可我看不懂,一会儿唱一会儿说,二胡声比演员的嗓门儿都大,能听出个啥?
于是,我狠狠咬下最后一口冰棍,把冰棍杆朝台上一抛,转身又钻到台下。在我看来,这台下比台上好玩儿多了,就像是《地道战》里的防空洞。
大戏演了三天,每天都有潘大立登场,我搞不明白,他演得就那么好?看演出的人有增无减,每天都熙熙攘攘,像赶大集。南村的来了,东庄的来了,后屯的也来了。二大妈还带了烟笸箩,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
台下有一群小青年因为拥挤打成一团。看戏的人又都围到那一边,这边的戏台倒清静了,连演员也伸着头向台下看,只有器乐师没有停手,那音乐就不停地咿呀着……
“都老实点儿,一天把你们闲的,别影响大家伙儿看戏好不!”村支书老万怒吼着冲进人群,一顿连骂带踢,把小青年们赶走了。我和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有点儿害怕。
人们又都回到戏台前,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戏,还是津津有味地嗑瓜子。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不再请舞台戏了,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这场景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对钻到戏台下面不感兴趣了。
潘大立还会到村委会大院门前的空场上去,有时呆呆地看,有时吼上几嗓子。我觉得他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发不出个正音来。
后来,潘大立成了他戏里的潘大懒,他还不爱种田,媳妇也跟他离了婚。
村里再也没人看潘大立的戏了,连县剧团都黄了,更别说乡下自办的小剧团了。潘大立就这样潦倒着,家破人散,游手好闲。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要走自己的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高考落榜了。
去部队时,父亲一直在后面送我,他的背有些佝偻,像是怕天塌下来压到自己。他说我是时运不济,就像潘大立变成了潘大懒一样。
可我不这样认为,路是自己走的,何必去怪运气。如果运气有那么大的威力,我们又何必挣扎?那样的话潘大立倒是对的,懒懒地放弃。
再回家时,我已经在部队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三级士官转业,在县城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但父亲还在老家,我去看他。他的头昂得很高,我知道这是因为他认为我混得还不错。
我和父亲聊天,话题总离不开村里当年的戏台,离不开冰棍和潘大立。
我问父亲:“潘大立现在咋样?”
“他现在可厉害了!”父亲说,“几年前来了个扶贫干部,村里谁家的大事小事他都操着心,看到潘大立这样,就找村里的老辈人了解他之前是干啥的,家咋没了这些事,后来不知咋就给了他一部手机,这潘大立整天对着手机呜哩哇啦的,说咱这土地里长出的东西,说咱天天干活的地方……说这叫‘网络直播’,他可算找到门路了,现在说什么粉丝都好几十万了。你看这村里的小学和乡里那条路都是他出钱张罗找人修的……”
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有些不服气:“有钱了不起?”
离开村子时,我在村口的斜路上碰到了潘大立。他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掉光了,脸依旧很白,不过没有涂粉。
他正架着手机要直播,说是直播这村里的蓝天,这绿绿的田地,果树上就要熟了能来采摘的果子……
我主动和他打招呼:“现在挺好啊!”
他朝我笑:“有出息了,你!”
“干吗非跑这儿来拍?这里又没有舞台。”我问。
潘大立笑了,把手朝四周画了个圆圈,说:“这不就是舞台?”
原来,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因为潘大立在县里舞台上演出过,且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了名气,所以演出的时候,四里八乡有很多人前来观看。
B.“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的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侧面表现了潘大立表演动人、剧作优秀。
C.父亲由“背有些佝偻”,后来“头昂得很高”,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由“我”落榜时的颜面扫地到后来以“我”为荣的心理变化。
D.小说的题目“舞台”,使用了双关的手法,耐人寻味;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联起了众多相关的故事情节。
【2】关于文中“我”小时候看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写“我”正经看戏,而写“我”钻到舞台下吃冰棍,符合“我”孩童身份,内容真实自然。
B.写戏台前的大柳树、戏台下“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为小说提供了具体的场景。
C.二大妈“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的细节,意在表现“我”注意二大妈,胜过了注意潘大立。
D.解放车车厢、“二八”自行车、县剧团等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时代特点、社会风貌。
【3】小说末尾说“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你对此如何理解?
【4】作者特意把潘大立表演的成名曲目写成是他自编自演的《潘大懒相亲》,这样写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追忆当年在水深流急之处游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再别康桥》中把金柳比作新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写赤壁之战,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来形容曹操军势之盛,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周瑜的儒将风流。
(2)《荀子·劝学》中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这个道理也有所阐发。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3)《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
(2)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3)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惜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怨,“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余韵悠长,如丝如缕,不曾断绝。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后游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1】在以下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所生发的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B. 颔联在表达情感上很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无情的、偏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有情的、无私的。
C. 颈联写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以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D. 尾联感慨作结,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中原干戈不止,诗人流寓西南,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
E. 这首五言绝句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2】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高。从而可见,晋侯的位次高于秦伯。
C.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D.墨:秦晋殽之战是在晋国的国丧期间发生的,晋襄公染黑白色孝服指挥战斗,获胜后,大家都穿着黑衣安葬晋文公,晋国从此后着黑色孝服成为惯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秦晋围攻郑国,后秦国撤军,与郑国订立盟约。后秦穆公不顾盟约,出师郑国。这一出师一退师可见秦穆公处事犹豫不决的性格,也最终导致战争惨败。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5】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14、《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