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A.然后知吾向之未游 游于是乎始。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白露横江
C.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师不必贤于弟子
D.无以成江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对于有兴趣投资乡村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余爷爷,获悉您老病了,家父让我登门探望,未能见面。现敬献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D. 明日是我的16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光临.
3、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B. 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父子皆是名人的美谈。“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就是魏晋时期的“三曹”,“三曹”即曹操、曹丕和曹植。
C.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约240年的历史,共33篇。
D. 徐志摩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笔名有南湖、诗哲、谷等。他的《再别康桥》体现了现代新诗的基本要求: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瀛洲(yíng) 天姥(mǔ) 剡溪(shàn) 渌水(lù)
B.荡漾(yàng) 栖隐(qī) 倚石(qǐ) 已暝(míng)
C.澹澹(dàn) 天台(tāi) 觉时(jué) 訇然(hōng)
D.岩扉(fēi) 魂悸(jì) 青冥(míng) 长嗟(jiē)
5、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秋以为期 而今安在哉
C. 府吏见丁宁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客有吹洞箫者 长余佩之陆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失的麦客
李德霞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就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是今年不同,麦子黄了的时候,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先是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子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倒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没人不给面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母亲捏着钱撵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麦客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母亲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凑足一千,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为“消失的麦客”,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与麦客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B.作者不吝笔墨,介绍麦客的境遇是为与母亲的境遇互相补充,让情节发展更趋合理,展现了特定年代下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C.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该视角能自由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心理,还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客观性。
D.麦客家乡发生泥石流,母亲捐出了保存三十年的欠麦客的工钱给灾区人民,既出自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源自欠麦客的钱无法归还等复杂情感。
【2】请简要分析以“消失的麦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8、填写下列诗文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人生之短暂与个体之渺小的感伤。
(2)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改变人的本性。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5)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感叹日月如梭,逝去的日子实在太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夜气清冷,不免有几分萧条和冷落,但诗人的气概丝毫不减,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心神毫无动摇。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告诉君王只有不拒绝“众庶”才能彰显其贤德。
(3)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直接抒情,登高远眺,凭吊古迹,追述往事,对六朝兴亡不免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杜丽娘眼中的后园繁花似锦、绚丽繁茂,但如此美景终也有惨败破落的一天。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3)_______________,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6)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7)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
(8)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9)恩所加,___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10)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2、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1】概括《山房春事》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13、文言文阅读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省:探望、看望
B. 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拜访、探望
C.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寝:丑陋
D. 方期我决斗某所 期:期望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表现大铁椎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 ②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③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④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⑤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⑥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铁椎为人豪爽,食量极大,在众人中间非常显眼,个性鲜明,表现出一个壮士的风貌。
B. 宋将军擅长武术,周围七省中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拜师学艺,称呼他为“宋将军”,然而大铁椎最终并不看重他。
C. 大铁椎带一柄巨大的铁椎,钱财众多,锄强扶弱,令众人惊讶,他表现出来的豪迈个性、奇特言行以及高强的武艺都富有传奇色彩。
D. 宋将军、陈子灿、髙信之都见证了大铁椎其人,其中宋将军不仅是大铁椎为人的见证者,也是大铁椎高超武艺的衬托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②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姿多彩,选取《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要求:可以选取一个人物也可选取多个,文题自拟,文体自选,写作内容必须符合原著故事情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