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牡丹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全词用典较多,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琵琶行(并序)》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在修辞上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对应位置上两个词(或短语)互为补充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中“主人忘归客不发”也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

    D.《声声慢》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不如因善遇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子犯请击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⑦欲诛有功之人    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⑨顷之未发  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①②⑤/③⑦/④⑨/⑥⑧⑩   B.①②⑤/③⑦/④⑨⑥/⑧⑩

    C.①③⑤/②⑦/④/⑨/⑧/⑥⑩   D.①③⑤/②⑦/④⑨/⑧/⑥⑩

     

  • 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师道不传也久矣 ②若水归海

    B. ①今其智反不能及 ②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C. ①惑不从师 ②备必喜从命

    D. 皆出于此乎? ②吾还也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有为人臣戏其君乎 读无不终篇后止

    B.冕因去依僧寺居   衡乃穿壁以引其光

    C.辟病梅馆以贮之   大兄何见事晚乎

    D.所居户限之穿穴   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文化

    龙应台

    ①曾经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要扼要”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

    ②是在一九九九年的议会里。从九月开始,官员每天四五个小时坐在议会里接受议员轮番质询。我是个“新生”,议员发言多半用一种怒吼咆哮的声音,麦克风再把音量加以扩大,耳朵嗡嗡作响,一天下来,晕眩的症状出现,我总在头昏脑胀的状态下回到办公室,再看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长是学者出身,他的症状是胃绞痛,想呕吐。到了十二月底,预算要三读通过,第二年的政务才能执行。咆哮了四个月的议会为了要表现“戮力为公”,很戏剧化地总是通宵不寐地审预算,从下午两点开始连审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时。议员可以轮番上场,回去小睡或者吃个酒席再回来,官员却得寸步不离地彻夜死守。我坐在大厅一隅,看着窗外冬夜的雨湿湿地打在玻璃窗上,沙沙作响,觉得全身彻骨的寒意。

    ③就在这样的一个湿雨、焦灼不安、黑夜透着荒谬的清晨三时,我发现我被唤上了质询台,为台北市的文化预算辩护。一个议员,刚从外面进来,可能才有应酬,满脸红通通地,大声说,“局长,你说吧,什么叫做文化?”

    ④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⑤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⑥在一个空荡荡的议堂里,半夜三更,这样谈文化,好像只有鬼在听。我心里在想,我知道,你以为我会谈雄伟的博物馆、华丽的音乐厅和伟大的艺术家?不,如果你给我更多的时间,我会继续说下去,即使是三更半夜寒意彻骨。

    ⑦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坎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⑧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⑨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⑩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但两者“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

    1第②自然段中的“新生”指的是___________

    2用第③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本段中作者表达的感觉:__________

    3第⑦自然段中,作者举胡兰成笔下的江南农妇,“将裙子换上”这一事例的用意是________

    4第⑩自然段中,如何理解画线句?

    5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来阐述“文化是什么”,纵观全文,请分条概述文化的定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下片诗人旧地重游,回忆往昔生活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侧面表现了边塞的苦寒。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领起下阕,引出了对激昂慷慨的战斗生活的回忆。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了词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在抒发了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感伤后,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子路、曾誓、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孔子不认可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如“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建筑之高。

    (6)“思而不学则殆”阐明了学和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今两虎共斗,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渡扬子江》)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5)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于是舍人相与谏曰: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寄乐天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

    二十年来谙ān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1)乐天是唐朝诗人、文学家   的表字,和元稹一样被贬谪的他写下了感商妇之漂流,叹谪居之沦落的叙事长诗《   》。(2分)

    (2)诗中追寻了哪些往事?(4分)

    (3)诗歌尾联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碰,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登泰山记》)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在。

    B.越长城之   限:界限。

    C.复循西谷,至其巅   遂:于是。

    D.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蜡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在文中指的是清朝的京城——北京。

    B.丁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是纪月。

    C.知府,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比县高一级。

    D.郦道元,北魏时人,地理学家,其所写的《水经注》是地理学巨著。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字领起了全句,由“望”字可知后面所描绘的景象基本上是远景。

    B.“晚日照城郭”虽然仅仅是一般性描述,却能引发读者对其美景的想象。

    C.“画”这个喻体不是具体的画作,所以很难让读者感受汶水、祖徕之美。

    D.“若带”的比喻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停留在半山腰的云的形象特点。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冒着风雪,在冰滑的山路上登泰山,足见其对泰山景观的喜爱之情。

    B.“其级七千有余”的介绍,借写山路石阶之多,暗示出攀登泰山的艰难。

    C.作者详细交代了自己的行程:既有到泰安前的路线,又有登泰山的经过。

    D.文段既描述今日泰山,又补叙古代相关知识,古今结合,文化气息很浓。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一心想学丹青的年轻人走南闯北几十年都没能找到满意的教画师傅,他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嗜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茶壶往茶杯里倒水,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