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思厥先祖父 厥 :其,他们的 B. 直走咸阳 走:趋向
C. 尽态极妍 妍:美丽的姿态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隳:毁坏
3、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特征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不吾知其亦已兮,有余情其信芳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诗词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
B. 老舍写作《想北平》时,自己不在北平,但是文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就在北平。这说明作者心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北平,在感情上更显深沉。
C. 《春江花月夜》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研读经典,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完善自我修养。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沛公欲王关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士皆垂泪泣涕
C. 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疑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辨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容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概念关系梳理没有体现出辩证性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无中外论”这一论调的根本错误。
B.作者不否认中国文化中有被猎奇的糟粕,但也认识到中国文化自有其独有的特殊的魅力。
C.“世界文化一体化”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落后,所以各文化体系不要相互吸取、借鉴。
D.民族文化的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在差异文化接触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B.材料二通过对比,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正确、最适宜的态度。
C.材料二使用了比材料一更多的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得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述“文化差异”概念,材料二分而论之,两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误读”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辩证地认识“误读”这一现象。
【5】“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和”解释为“和谐”,“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人但又无法归家的感慨。
(2)韩宜在《师说》中揭示了士大夫之流在“年龄”、“道德、学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而耻学于师的缘由,这缘由是“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______”。而燕国虽然小却在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3)在《劝学》中荀子指出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其中谈空想不如实实在在学习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中也非常赞同这种向他人广泛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不必拘泥于身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2)在《离骚》中,写屈原感叹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齐宣王列举一系列治国措施后,提出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写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
(4)《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
12、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过嘉定感怀侯研德①
吴伟业②
苦竹編篱茅覆瓦,海田久废重耕。相逢还说廿年兵③。寒潮冲战骨,野火起空城。
门户凋残宾客在,凄凉诗酒侯生。西风又起不胜情。一篇《思旧赋》④,故国与浮名。
(注释)①侯研德,嘉定杭清英雄侯峒曾的侄儿。②吴伟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明亡后,长期隐居不住,后被迫应诏出仕。③廿年兵,公元1645年清兵攻破嘉定后,三次屠杀军民。④《思旧賦》,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创作的一篇追念逝去友人的赋。
【1】“苦竹编篙茅覆瓦,海田久废重耕”对上片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②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③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岂特弟子之过哉
(2)作《续师说》以谢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②段画线句。
【3】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4】韩愈《师说》与黄宗羲《续师说》都谈到了“师道不传”现象,视角却有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14、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里,我们往往疲于奔波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年终岁尾,让我们盘点一年来的收获,来感受一种独特的幸福。尤其是迈入高中校园的同学们,结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收获了新知识、师生情、同窗情等等,远离父母在外求学的同学一定也对父母之爱有了新的感受吧。总之,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盘点幸福”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