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 的组成部分。
⑵这恶魔似的铁马,那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
⑶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样式,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 的作用。
A. 不容置疑 震耳欲聋 举足轻重 B. 不容置疑 振聋发聩 举重若轻
C. 不容置喙 震耳欲聋 举重若轻 D. 不容置喙 振聋发聩 举足轻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安倍晋三这次长达八天的国事访问,是美日战略合作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次突破,已是图穷匕见,其战略意图明显剑指中国。
B.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诗人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诗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C.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D. 我最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样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美的社会效用主要在陶冶人的精神。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人的审美活动,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 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灵魂更加纯洁
B. 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视野更加开阔
C. 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
D. 使人们的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
4、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来)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
B.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承接)
C.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被) 复为慷慨羽声(发出)
D. 行李之往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北蛮夷之鄙人(助词,的)
5、下面句子中破折号和引号的作用有误的是( )
A.他们这个心愿得到了诚心诚意的报答——我们按时来到车站。(意思转折)
B.我们在“制造谈话”——就这样没话找话。(引号:特殊含义;破折号:解释说明)
C.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着重突出)
D.月台上的嘈杂熙攘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见了郑伯,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太子丹访得勇士夏扶、宋意,皆厚待之。有秦武阳,年十三,白昼杀人于都市,市人畏不敢近,太子赦其罪,收致于门下。太子丹乃悉召夏扶、宋意、秦武阳至,与田光相见。田光一一相过,问其姓名,谓太子曰:“臣窃观太子客,俱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则面青;秦武阳骨勇之人,怒则面白。夫怒形于面而使人觉之,何以济事?臣所知有荆轲者,乃神勇之人,喜怒不行,似为胜之。”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材料三:
若燕、秦之事,则国家大计也。不特燕非子丹一人之事,即秦亦非王政一人之事也。无论荆轲技艺生疏,不能成刺;即使其剑术果精,副行应手,竟得秦王而刺之。夫秦之图燕,固国之大计,非王政一人之私也。一王死,秦复立一王,其怨燕更深,而用兵愈奋,安足以制秦人之命,而缓燕须臾之亡乎?若说生劫秦王,更是可笑。秦之以诈力欺人而取人,其来久矣,王政尤为枭桀之甚者也。苟得而劫之,固不患其不许也。但反诸侯之侵地,非比于授受尺寸之物,可结局于立谈之顷者也。王政即许之,能保其必践乎?许之而复背约,荆轲仍有更进之术乎?既皆不能,则劫之犹无劫也。
(清·蔡元放)
材料四:
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正是项羽“君王之度”的表现。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道德伦理上,项羽都表现出了宽容、豁达之心啊!如果说作为一个君王心地仁慈是个缺点,那也是因为项羽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假使他生活在现在,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作为一个国君,谋略当然也应该有,但比起刘邦的老奸巨猾,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我个人倒认为项羽比他高尚得多,古语云“君子坦荡荡” ,项羽是真正的君子!
(无名氏《这样一个项羽》)
【1】下列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对郑伯“一拜”“再拜”,说明他是个有礼之人,但他的言辞中也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
B.面对郑伯的“邀请”,烛之武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C.在材料一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都有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D.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及在场的佚之狐的直言鼓动,都构成了烛之武终于出山的原因。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田光对夏扶、宋意和秦武阳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但田光为了向太子丹推荐荆轲而违背事实贬低此三人,有失公允。
B.在材料三中,蔡元放对“荆轲刺秦王”的价值和意义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其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C.在表达方式上,材料二属于叙述,材料三属于议论;两则材料的内容及主旨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让我们增广了见识。
D.材料四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表现了宽容豁达的君子气度,刘邦却是不择手段的小人。这种认识虽然有失偏颇,但作为作者的一种主观感悟,也无可厚非。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思考,请你从烛之武、荆轲、项羽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人进行评价。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可成大事的境界,荀子的《劝学》中表达“借力”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消失,梦境破灭之后,作者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________________”,以备将来骑上继续游览名山大川。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夸张、想象,从侧面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①《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不再相信爱情,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滚绣球》一段中作者借窦娥之口直斥“天地”(统治者)的句子是:地也, _________ ?天也, 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直抒胸臆,以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两句诗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节宿翁源县与叶景小酌①
杨万里
此县谁言是强名②,古来十室亦琴鸣。
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
村酒分冬胜虚度,霜风一夜辨新晴。
半生客路逢佳节,佳节何曾负半生。
【注】①淳熙七年(1180),杨万里从家乡出发到广东任职。诗人匆匆赶路,经过翁源县,作下这首诗。至节,本诗中指冬至。②强名:勉强称做,虚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诗人在翁源县的所听所见,“琴鸣”“茅竹舍”“鸡犬声”,蕴含着怡然之情。
B.颔联使用数字“六七”“两三”,不仅写出此地偏僻简陋,也突出了它的淳朴宁静。
C.诗人在冬日寒风之夜通过喝农家自酿的酒打发无聊时光,表现了旅途中的孤寂冷清。
D.本诗和《插秧歌》,都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描写,通俗浅白地将寻常情景写得别有情趣。
【2】尾联的含义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C.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2)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句歌词很经典:“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有一句诗词很动情:“不思量,自难忘!”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得改编故事。②要有细节描写。③最好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