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海北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客有吹洞箫者   B. 而今安在哉

    C. 而又何羡乎   D. 何为其然也

  • 2、下列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构筑的理想社会,和“生于斯,死于斯”一样,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生活安定、历世不移的特征.。

    B.“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一句以苏秦作为事例,论证了社会圈子范围会即刻缩小,即使是最亲近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与“自我”构成的也是一个可“伸缩”的圈子。

    C.“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体现了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是从自我中心出发去“立人”和“达人”。这一观点与墨子“兼爱”的观点相同。

    D.孔子在具体说明“仁”是什么的时候,得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是因为“仁”在社会形态中缺乏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具体性。

  •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B.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C.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师说》“六艺经传”沿用古代的说法。

    D. 古人称“天下”用“四海”“海内”“六合”“八荒”“宇内”,其中“六合”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同义。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是(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 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俏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还是不像,反思自己还是不知。如果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因。《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

    C.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B.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材料一是以什么结构展开论证的?请具体分析。

    【5】西方友人观看京剧《杨门女将》时,看到杨府为杨宗保庆生张灯结彩,舞台上分明只是“穆桂英”与“丫鬓”两个演员,却唱出“传杯摆盏内外忙”的曲词,不禁感到万分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子衿》中的诗句,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蛟龙、寡妇的表现侧面写箫声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下,“___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一片音乐声中乘车而来。

    (3)《师说》中“_______”两句能够解释能力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每个行业都有年轻专家的现象。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魂魄惊动,猛然惊醒,由梦境回到了现实。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劣马之所以能够拉车走十天,就是因为它的坚持。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

    (2)《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君子想要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就要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诗人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

    (5)《雨霖铃》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自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②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⑤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2】诗人“野望”而“涕泪”,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侍坐章》中子路所言“千乘之国”是指实力强盛的大国。

    C.歃盟,即歃血为盟。古代立约结盟时,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心。

    D.国门,现在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而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有人这样理解这两句诗:

    ①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②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③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这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

    ④这种意境(为人处世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