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可否认,“才”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颗奉献于国家、为人民谋取福祉的心,即使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会被人民接纳、社会看重、时代铭记。
B.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变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长株潭两型社会”受世人瞩目,如何使当代大学生以扎实的知识和饱满的激情为创建两型社会贡献出青春与力量,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历史使命。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
B. 仕宦于台阁
C. 手巾掩口啼
D. 晚成单罗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太子丹恐惧 ④左右既前,斩荆轲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⑦群臣惊愕 ⑧将军战河北
A. ①③⑧ B. ②④⑥ C. ③⑤⑦ D. ④⑤⑦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精神的高度决定创作的高度,一旦睽隔生活主潮,即使拥有笔走龙蛇的高超智意,也终究无法写出好作品和大作品来的。
②我曾慕名买过一位网络名人的著作,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句不忍卒读的大白话。我想这样的书被人弃下,也是很自然的事。
③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一篇绝代的大文章,作于征和二年,这距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已有八年余,长歌当哭,痛定思痛。
④随着贪欲的不断膨胀,吕洪民的人生也渐趋错位“脱轨”。因为担心东窗事发,吕洪民长期承受着恐惧的侵袭和折磨。
⑤放眼整个社会,我们看到恶搞经典仍有不少追随者。这些年来,模仿周星驰喜剧的电影如过江之鲫,大多俗烂不堪,被观众所抛弃。
⑥漫天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以身殉国,个体微小的生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汇聚成一道道坚强的洪流。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 ④①③②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④②⑤①③ D. ①④⑤③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的考证。
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一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真正使红学再次出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现在是无论网络还是出版界,都很热。再次是刘心武的“秦学(秦可卿)”,通过电视的魅力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提倡“回归文本”的阅读。
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蒋勋先生曾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地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宝玉“猴”在王夫人身上;“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
(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说起》)
材料二:
记者(《环球时报》):您认为将中国名著改成儿童版本的意义何在?《西游记》《水浒传》等很早就有儿童版,《红楼梦》为什么现在才出现比较正式的儿童文本?
刘心武:现在童书很多,但外国故事占很大份额。我不反对,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外来文化,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都应该吸收。但我觉得首先要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中国话,用方块字来阅读、写作。我们的母语留下了这么瑰丽的文本,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一下子读原文可能困难,读普及性文本就可以在他的成年阅读之前留下童子功。中国古人很讲文化童子功,比如说学戏,没有童子功长大后演不好。古人做了很多童蒙、启蒙的工作,比如《三字经》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儿童化、普及化。现在,新的时代也应该有人做这件事。至于为什么别人不做我回答不了,我意识到了我来做,大家应该支持我,鼓励我。
记者:有专家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存在一种意象,比如《红楼梦》的想象空间特别大,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思考。您是否认同?
刘心武:说得对,这个意见很好。《红楼梦》里有适合儿童的,也有适合老年人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们现在说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统太丰富了,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从《红楼梦》入手。很多人让孩子读唐诗、宋词,很好,其实《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水平不在唐诗宋词之下。它里面也有非常通俗的语言,像刘姥姥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把大家笑成一团。这在其他的古典文本里很少见。
记者:研究《红楼梦》20多年来,您认为它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刘心武:《红楼梦》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它一开头就写:浮生着甚苦奔忙。我们浮萍一样的生命每天那么辛苦,为什么?这是对人生目的的终极追问。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红楼梦》在2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伟大不伟大?这在《水浒传》《三国演义》里都没有过。西方是伏尔泰、卢梭较早提出的。《红楼梦》真不得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此,《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B.《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几次高潮形成不同的历史特色。
C.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是考证派,考证派代表人物有周汝昌等,反对用考证方法研究《红楼梦》的有戴不凡等人。
D.《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等是文本研究派的研究对象,文本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学索隐派的再次崛起使红学再次出现高潮,霍国玲姐弟、刘心武等人对《红楼梦》的研究都取得了成果,有的研究成果还掀起了热潮。
B.刘心武表示,自己不反对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但应该更重视我们民族的文化,而传承民族文化要做好普及工作,希望大家支持自己的工作。
C.刘心武认为,《红楼梦》雅俗共赏,《红楼梦》里面的一些诗词水平不在唐诗宋词之下,同时,《红楼梦》里面也有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
D.刘心武认为,《红楼梦》在两百多年前对人生的追问,这显示《红楼梦》很伟大,其思想水平超过《水浒传》等名著,也超过了西方的一些思想家。
【3】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的说法,属于红学考证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大观园”实隐“圆明园”。(霍国玲《红楼解梦》)
B.刘心武先生从秦可卿卧室的描述看出秦可卿的出身大有来头。
C.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是血,本是托石头以写“炎凉世态”的。(周汝昌)
D.大观园中的人物都爱干净,这是人所共知的。(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4】材料二中,记者是如何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文本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②《赤壁赋》一文,苏轼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③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8、〔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甫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
(3)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赴秦。(《荆轲刺秦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长沙》描写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人对历史的缅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①
(南宋)吴潜
铁瓮②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③。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 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该词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屹立长江中。②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③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对 峙,俱屹立大江中。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片从“铁瓮”起笔,次句聚焦“金焦”,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和金山、焦山东 西相对的壮观之势。开篇概括有力,起笔不凡。
B. 万里江流从东边滚滚而来,伴着晨风,卷起惊涛骇浪。“注”“卷”两字用力极大,突 显江水浩大的声势,衬出山水相间的壮丽景致。
C. 词的上片长于写景,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俯有仰,有明有暗,但作者仍 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
D. 下片首三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表达了词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之 情。
E. 本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舒卷,自然浑成。上片写景色十分 壮阔开朗,下片怀古而生尘世之慨,但总体上并不消极。
【2】通读全词,请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君熙泽,字为霖,号存斋,江西新建人。父鞠庄,以进士任刑部主事,曾讲学于易堂程山之间。殁时,君方七岁。家贫,饘粥不继。母督之学,或乏膏油,则危坐默诵。年十七,奉母命游学京师,从韩慕庐、孙莪山诸先生游,见闻益广。康熙三十九年成进士,同考官静庵窦公更进以身心之学,兼博览史书,求实用。谒选,得广东增城县。时邑大水,田畴成巨浸。既受事,报水灾,开仓发粟,按行村落,散米数千石,更劝富民捐货,民以不困。秋大熟,民相率输仓。至冬,缺二百余石,吏请追比。君弗忍,代还之。听讼之暇,振兴学校,购书籍,聘名师,聚邑人子弟教之。邑介海区,有灵山,复岭层峰,僻径逶迤,潜通七邑,为诸盗逋逃薮。邻封追捕急,咸啸聚剽掠,禽人民,索金帛粟米,出伪牒邀赎。君与同城武弁计曰:“俟报上官往返经旬日贼粮足守险益难夺出不意攻之兵法也我领敢死士先君继之合队夹攻贼穴可速破”武弁唯唯。君戎服佩刀,纠众夜发。武弁逡巡山口。乃分乡兵为二队,直捣其巢。贼闻鼓炮声,不辨众寡,奔散过半,追杀十余贼,生擒其魁,男女掳者悉解缚夺归。当是时,武弁恐形其短,不以白上官。上官亦讳言用兵,功抑不叙。君素以清介自持,凡上官胥吏婪索,绝不一应,百计中伤之。旋以监毙盗犯过多,被劾罢。时毙者十二人,臬狱四、府狱三,皆归狱于县。增城老幼咸叹息泣下。归,葺老屋,居寡嫂及二兄,僦数椽以居。淡饭黄齑,读书不辍。间出游,萧然独往。历名山川,访异人畸士,至老不倦。年七十余,终于家。
(摘编自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五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俟报上官/往返经旬日/贼粮足/守险益难夺/出不意攻之/兵法也/我领敢死士先/君继之/合队夹攻/贼穴可速破/
B.俟报上官/往返经旬日/贼粮足守险/益难夺/出不意攻之/兵法也/我领敢死士/先君继之/合队夹攻/贼穴可速破/
C.俟报上官往返/经旬日贼粮足/守险益难夺/出不意攻之/兵法也/我领敢死士/先君继之/合队夹攻/贼穴可速破/
D.俟报上官往返/经旬日/贼粮足守险/益难夺/出不意攻之/兵法也/我领敢死士先/君继之/合队夹攻/贼穴可速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指国家的首都、都城。这个意义也可用京都、京城等词来表达。
B.谒选,指官吏赴礼部接受铨选(通过考试量才授官),等候新的任命。
C.武弁,指武人所戴的帽子,后借指级别较低的武官。本文中指后者。
D.畸士,指特立独行、超拔流俗之人,与畸人的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熙泽年幼时不因家境艰难而荒废学习,到京后又广从名师,考中进士后,他仍然刻苦钻研,努力使书本学问成为实学。
B.夏熙泽刚任增城县令,就遇上水灾,他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后来,又代百姓偿还了官仓中欠缺的粮食。
C.盗贼盘踞在灵山,绑架良民,夏熙泽亲领乡兵,击鼓开炮,先声夺人,敌人因而大恐,仓促逃亡,首领被生擒活捉。
D.夏熙泽一向清正耿直,对上官胥吏的索贿置之不理,因而受到中伤。不久因对囚犯管理过严,致其死亡而被弹劾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饘粥不继。母督之学,或乏膏油,则危坐默诵。
(2)当是时,武弁恐形其短,不以白上官。上官亦讳言用兵,功抑不叙。
【5】根据文本,你觉得夏熙泽有哪些地方仍值得今人学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瑞士皮卡德家族,是个擅长冒险的家族,“变成鸟或鱼”一直是他们的梦想,他们信奉“一切重新开始”,深圳曾举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主题口号也是“从这里开始”。
请以“从这里开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