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克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端午节相关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并在当下生活中生机存续的证明。 

    ②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③9月初,秋季的第一场雨不期而遇,虽然降雨量不是很大,但对于净化干燥的空气确实大有裨益。

    ④著名导演诺兰、昆汀等人纷纷表示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胶片技术,以图挽救江河日下的胶片行业。

    ⑤这个城市号称“不眠之城”,虽已是深夜,但汽车的轰鸣声、嘈杂的叫卖声、顾客

    的喧哗声不绝如缕

    ⑥阅读与不阅读是两种生活状况,一种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一种是荒凉与沉寂,死气沉沉。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③   D. ④⑤⑥

     

  • 2、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起于隋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

    C.词是配乐演唱的诗句,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其风格、曲调、韵律,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 3、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何以为家》专题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苏雪林从家的观念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

    B.方令孺选择了一个中秋夜晚,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C.丰子恺从居家的角度全文详细记录了他在南京缘缘堂的生活,结尾直指内心,展示了无家可归和到处为家的对立与统一。

    D.周国平则从“家是一只船”写起,述说了一条条人们念家的理由,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文章十分耐读。

  •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就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应急救灾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负责人表示,预计今日22时全市的主干道渍水估计将全部消退。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对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全集》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 他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寄寓其中。

    D. 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宁静

    西格德•F•奥尔森

    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⑤段中用比拟的手法写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形象再现了日落的全过程,也衬托了荒野的宁静。

    B.文章第⑨段说红杉“不仅仅是树”,是因为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

    C.文章最后一句“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意在提醒人们珍惜宁静,爱护自然。

    D.文章按照“拂晓”“日落”“夜晚”的顺序,描写了同一天之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置身于宁静的欢乐。

    E.全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在描写一些宁静美好的景物的同时,严密透彻地论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主旨。

    【2】请赏析文章第①段里描写湖泊的句子。

    【3】文中描写了哪两类声音?作者写这两类声音的意图是什么?

    【4】作者说“宁静无价”,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描叙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处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一)》中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表现自己离开成都已两个秋季,非常思念故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中表现乐曲激越雄壮,把琵琶女情感推向高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思想是一致的。

  • 8、补出下面句子的空缺内容。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是: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

    (2)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4)《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诗人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4)《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虚实相生,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风格雄浑苍凉。

    B.“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是对“江山如画”的映照。

    D.“羽扇纶巾”写的是诸葛亮,此处借诸葛亮衬托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的儒将形象。

    【2】根据教材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读书小组要给《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写景·咏史·抒情。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笑。请你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赞学

    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弊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日假之则为名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做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斥和嘲讽。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