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通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逐物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④③⑤①②⑥   C. ③①⑤④②⑥   D. ④②①⑤③⑥

  •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________,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________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________。

    ①地下阴影斑斓        ②微闻犬吠        ③助我凄凉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 3、“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shāng)子,而彭祖为夭”出自( )

    A.《养生主》 B.《逍遥游》 C.《齐物论》 D.《人间世》

  • 4、下列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评论用大白话能够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

    A.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

    B.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改进文风,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

    C.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而且有利于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D.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秦国本是一个西域小国,夹于西戎和中原各国之间,生存环境恶劣。

    B.韩国总统文在寅携李在镕等韩商界领袖访朝,朝鲜方面显示出极大的诚意,核心高层悉数全都到机场迎接。

    C.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更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求的行为。

    D.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是为了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顾名思义,为网络红人的简称。从早前的草根网红,到微博上各种拥有高颜值、做着电商生意的网红,再到视频网红,网红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似乎完成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随着更多网红的涌现,各种可变现的商业模式出现,网红经济也应运而生。有人称,网红时代或已来临,网红经济会成为下一个“风口”。网红究竟因何而“红”?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网红之所以会“红”,主要是因为如今互联网已经全面生活化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人们与互联网的联系都越来越紧密,网络上出现的热点也随时会成为现实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互联网为一些有才华的人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从网红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网红发展到今天,也更具备包容性,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变的风格。

    总的来说,网红现象的“核”是注意力经济效应。从文化消费角度来看,网红现象由来已久,只是由于媒体传播形式发生变化,形成注意力效应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报纸时代也有社会红人,有人可能写了一篇小说而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关注,进而一举成名。在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也同样如此。所以网红是靠一定的噱头或内容赢得他人的注意力,网红经济实际上是注意力经济。一旦网红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自然可以通过他们来实现产品销售、广告代言等。

    (摘编自刘坤、陈晨《网红能够红多久》)

    材料二:

    网红早已不能称为新鲜事物。然而,随着流量变现和资本引入的实现,以网红为基础的“网红经济”兴起,引爆了大众视野,“网红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

    注意力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红经济”的兴起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助力。以“95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提供了受众基础。根据百度《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95后”约为1亿人,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是网络社交平台最重要的用户。他们最爱的就是在网上点赞、分享、评论和吐槽,最认同的就是宅、呆、逗比和高冷等流行价值观,热衷于弹幕、美颜和“表情包”。“网红经济”极大地迎合了他们崇尚个性的心态。网络视频社交媒介的兴起提供了依托平台。2007年国外某视频网站推出视频广告分成计划,将55%的收入划给视频内容创作者,网红由此大量出现。随着我国网络视频社交媒介的日益兴起,只要有个性、敢出位、直面用户,就能够吸引到令人咋舌的粉丝流量。

    “网红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是注意力作为稀缺资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过剩相应地带来了注意力的稀缺。成功的网红们往往能凭借自身的独特个性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更持续的关注。这些关注度正是当今最宝贵的资源,配合成本低廉、更新迅速、草根亲民等优势,“网红经济”便顺理成章地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流量变现不能背离市场理性,正确定位才能保障持续发展。“网红经济”刚刚起步,究竟能走多远,除了取决于其自我的发展逻辑外,也取决于其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角色定位。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79.9%的受访者认为网红是为了出名的年轻人,43.8%的受访者认为网红是通过整容和撒谎包装自己的骗子,40.5%的受访者则认为网红是搞粉丝营销、卖低劣产品的淘宝专家。这样的调查结果也许不乏偏见,但也确确实实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网红经济”存在的不良印象。从网红自身角度而言,作为内容制造者,能够持续提供优质内容是其生命长短的关键,如果网红内容长期脱离主流价值观,以“低节操”等特点吸引粉丝,必然难以形成长久影响力;从相关政府部门角度而言,不良的“网红经济”威胁健康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秩序,腐蚀青少年心理,助长浮躁之风,亟须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该商业链条进行及时的道德校准和净化。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由“互联网+”而涌现出的所有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型产业;同时,也必须正确地引导和规范某些游走在道德与法律边缘的产业,只有正确定位和科学规范,才能保障“网红经济”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

    (摘编自《“网红经济”:靠“低节操”吃饭走不远》)

    材料三:

    当前的网络时代,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唯恐不能搭上最热的话题,不能聊起最热的红人,似乎“知道”早已比“为什么”更有存在感。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朱红文看来,知识接受碎片化是青少年追逐虚无、思考浅薄的主因,应通过各界合力引导青少年有更高追求。

    《中国青年报》:“网红”为什么受欢迎?

    朱红文: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化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需要学习知识、技能及社会规范等,他们去学习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是正常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继承机制。道理上讲,我们的确是应该通过一些非常杰出的社会精英,给年轻人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网络时代,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化社会,为制造网络红人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网络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更催生了网络泡沫化的文化现象。

    所以相较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引导力的文化类型,但是我认为大众文化本身不能淹没或者否定精英文化。

    (摘编自孙震、张璞《北师大教授朱红文:对网红文化不能粗暴棒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红从草根网红到视频网红的发展演变,网红经济因此应运而生,有人说网红时代或已来临。

    B.与引爆了大众视野的“网红经济”相比,争议网红、文学网红、美女网红等已是过时事物了。

    C.在当前的网络时代,知识接受的碎片化使得青少年认为“知道”早已比“为什么”更有存在感。

    D.材料三可以从时代特点的角度解答材料一中的提问,并指出网络碎片化和表面化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认为,网红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特产”,因为网红现象的“核”是注意力经济效应。

    B.缺少以移动互联网原住民“95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受众,“网红经济”就不会兴起。

    C.信息爆炸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关注度,助力“网红经济”凭借自身优势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D.“网红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它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角色定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理由来回答材料一问题的一项是( )

    A.反传统的张扬和表演扭曲了公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B.拓宽了人们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竞争中的展示和宣泄途径。

    C.在直播平台,通过高曝光率,生产优质内容。

    D.一拨网红会慢慢淡出,新的一拨网红又会出现。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用评价传统经济的方式来评价网红经济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阐明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客至

    (1)《客至》一诗中从户外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一诗中写因为家贫,没有山珍海味和美酒招待客人,只有简单的菜和薄酒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3)《客至》一诗中流露出诗人质朴恬淡、热情好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选4)

    (1)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侵之愈急。______。(苏洵《六国论》)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不然,________,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6)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山寺鸣钟昼已昏,_______________。

    (2)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二首》)

    (5)莫等闲,____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6)情人怨遥夜,________________。

  • 10、报任安书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并不是古代所有富贵的人物都能名垂青史,只有其中的优秀者才能被称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任安书》(节选)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交代创作《史记》的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指出,因左丘明失去视力,“________”;而《诗》三百篇的问世,则“________”。

    (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指出左丘明和孙膑身体残疾、不被重视,所以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________”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7)在《报任安书》(节选)中概括《史记》记载的年代起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描写了寒冬大雪从师的遭遇,因冻僵后不能动弹,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久才感到暖和。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

    (3)荀子在《劝学》中先以木受到墨线的规范而成为有用的器物、金属制品通过磨砺就能变得锋利为喻,然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广泛地学习以及经常反思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阅读提示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的意象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前六句的画面。

    2后四句的典故与诗人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3全诗大量的写景,其中寄寓着作者的感情,请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圣俞诗集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诗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 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D. 《颂》,是《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朋友梅尧臣的生平遭际阐述了“诗穷而后工”的创作观,指出诗人越是陷入贫穷的生活处境,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文。

    B. 梅尧臣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年长后,写的文章古朴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苟合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的诗。

    C. 作者提到王文康公曾高度评价梅尧臣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梅尧臣诗歌的杰出。

    D. 作者虽然对梅尧臣的诗歌才华做了肯定,但也对他未能得到朝廷重视、未能写出歌颂大宋功德而奉献于宗庙的作品而感到惋惜。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不容易回家聚在一起,但看手机的时间却比面对家人的时间还长,久别重逢的叙旧饭局,最后却变成了手机刷刷刷,没啥事拍拍拍……”“我们这儿咋拜年?初一:家里玩手机;初二:姥姥家玩手机;初三:岳父家玩手机;初四:姑姑家玩手机;初五:舅舅家玩手机……网络上,大多数人在呼吁别让回家沦为换个地方玩手机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