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把全国34个省市区放在一个群,它们会聊什么呢?读微信截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吹牛阵线联盟”内容的解释,有误的是( )
A.骆驼耐干旱,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
B.山西人喜面食,常用醋来调味,美味可口
C.湖南所在的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
D.蒙古包主要是为适应当地的游牧生活
【2】“我们三岁去蓝翔,七岁新东方,十岁泰山到我腰,别问我为啥这么高,煎饼为盾,大葱为刀!”此“吹牛”内容最可能来自( )
A.陕西省
B.山东省
C.河南省
D.广西
2、下列河流中,注入北冰洋的是( )
A.额尔齐斯河
B.长江
C.塔里木河
D.雅鲁藏布江
3、以下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年降水量最多的和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分别是( )
A.②①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大型益智文化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在央视播出,如果你是参赛选手,下列关于我国疆域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东西距离大于南北距离 B.大陆海岸线长于陆上国界线
C.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D.中国领海宽度为24海里
5、下列四幅示意图中,与我国地势分布特点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6、下列省区中,人口稠密的是( )。
A.青海省 B.湖南省 C.西藏自治区 D.甘肃省
7、主权属中国的内海是( )
A. 渤海和琼州海峡 B. 渤海和台湾海峡
C. 渤海和多佛尔海峡 D. 北海和琼州海峡
8、下列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
B.天然气
C.森林资源
D.金矿
9、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递减
B.从山地向平原递减
C.从东向西递减
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0、2021年7月17日至21日,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如图所示,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所示自然灾害是洪涝
②郑州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
③海绵城市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使用
④建设海绵城市是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我国人口政策历经多次制定与调整,这说明( )
①人口政策只能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②人口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④人口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陕西省 B.安徽省 C.西藏自治区 D.江苏省
13、下表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 矿产资源 | 耕地面积 | 河流年径流量 | 森林面积 |
总量居世界的位次 | 3 | 4 | 6 | 6 |
人均量占世界平均量 | 1/2 | 1/3 | 1/4 | 1/6 |
A.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C.自然资源丰富,品种齐全
D.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14、海南西部工业走廊形成的条件是
①西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八所、白马井、洋浦口岸为依托
③以西线高速公路、西环铁路为纽带
④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关于图中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B.我国该自然资源的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C.不管如何利用,该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我国该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16、下图示意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太阳能资源属于( )
①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③清洁能源 ④矿产能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青藏高原
17、下列措施中,能够合理缓解华北地区春旱期间用水紧张状况的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灌溉农田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18、如图四幅示意图中与我国地势特征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19、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湖南省东部
B.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城市
C.三个城市加强一体化建设,注重避免特大城市常见的城市病,把各自长处整合成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D.三市之间的交通方式有铁路、公路和河运
20、快递业高速发展,同城配送快递,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 B.水运 C.空运 D.公路
21、图说地理:请将图中分界线字母填在表中。
地理分界线 | 判断 |
我国人口分界线 |
|
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分界线 |
|
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 |
|
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
|
22、读图,完成各题。
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是:
中国邻国:①________②________⑤________⑧________
海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其中内海是________(填字母)
23、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北京的李明和洛杉矶的王朗相约今年暑假乘船去伦敦游玩,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各自的计划,李明说他将提前出发,中途去新加坡和A国游玩;王朗说他也要在B群岛上停留一周时间。他们相约在伦敦街头的某个地理标志处会合。
(1)图中A国是 ;B群岛是 。
(2)李明在A国游览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请你写出其中一处 ; 李明在A国见到的宗教筑以 教的建为最多。
(3)李明在新加坡旅游后继续前行,首先经过著名的 海峡,来到印度洋,他到达A国首都前,轮船从一个运河经过。王朗也同样经过了一个运河,其名字是 。他们此行经过的共同的大洋是 。
(4)王朗在B群岛最大国家参观了农场庄园,他最可能参观的是 。
A.甜菜园 B.枣椰园 C. 香蕉园 D.小麦园
(5)两人约好在伦敦的会面的地点为 。
A.东西半球的界线标志处 B.南北半球的界线标志处
C.东西经度的界线标志处 D.热带与温带的界线标志处
(6)在伦敦时,李明感觉伦敦白天没有北京热,日夜温差比北京小,其原因是 。
24、中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 最多.
25、亚洲是黄色人种的故乡,但在 则分布着白色人种。
26、列举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洋。
27、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开凿 、 的人工运河.
28、“南水北调”调水线路中,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相比较,____线施工难度最大,受污染较小的是____线调来的水。
29、长江干流横贯东西,_______以下四季通航,因此,人们把长江称为“___________”。
30、我国领土的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__________,最西端在_________,我国纬度最低的省是_________, 纬度最高的省是_________。
31、台湾省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常所说的“台海”是指台湾省与____省之间连接东海与南海的____海峡。
(2)从图中可以看出,穿过台湾岛的重要纬线是____,因此,____(冷千/冷湿/湿热/干旱)是台湾气候的主要特点。
(3)台湾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宝岛”,有很多美称,如“____”、“____”等。
(4)台湾岛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岛屿的____(东/西)部,这一分布特点主要是受____的影响。
3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我国沿海经济带与西部地区,构成了“H”型经济格局,它起到的是____(纽带/辐射)作用。图中A处有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试分析在此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
(2)铁路干线B是____。
(3)与亚洲同纬度相比,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著名“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____。
(4)随着工矿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排放废气,沿江地带已成为我国____危害严重地区。
(5)南方地区的糖料作物是____,南方地区农业的耕作制度是____。
3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7月举办的东京(北纬35°69'、东经139°69')奥运会与残奥会分别延后到2021年7月23日至8月24日举办。结合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图(左)及日本地形气候图(右),回
(1)日本四大岛中,樱花开放最晚的是________岛。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自南向北推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纬度差异 B.地形差异 C.海陆差异 D.树种差异
(2)东京属于________季风气候,该城市奥运会举办期间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3)日本东临________洋,图中山脉东侧的东京夏季降水比西侧的新潟________(多/少)。这主要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
(4)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原因是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4、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根据南北气候差异和_______实际,将我国划成5个温度带
(2)干湿地区划分的根据是_______。
(3)从图1中可看出北京处于的温度带是_______武汉所处的温度带是_______。图2中干湿地区D是_______,A是_______,
(4)图1中⑥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
(5)图2中的干湿地区B和D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_______毫米 年等降水量线。
35、读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冬季风的是 图,它来自 大陆内部,加剧了我国北方的 ,使南北温差 .
(2)表示夏季风的是 图,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 洋和 洋上空的暖湿气流.
(3)归纳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盛行偏 风,气候 ;夏季盛行偏 风,气候 ,且 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但是降水受季风活动影响,季节分配 ,且年际变化 ,易发生 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