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从事一件伟大的任务时,往往难以一帆风顺,有顺境,也会有逆境。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能够甘之如饴

    B.安全重于泰山,事故出于麻痹。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如果企业厝火积薪,必须停止生产,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

    C.扶贫工作队队员全身心参与贫困村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规划,走村串户,席不暇暖

    D.政府加强创业指导不能南辕北辙,要将“术”和“道”有机结合。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 2、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 3、下列对联与名胜古迹对应全部恰当的一组是

    ①草木犹疑横槊时   尘沙尚忆焚舟处

    ②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③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④香草还生三户地   湘流应识九歌心

    A. ①八达岭长城   ②屈原纪念馆   ③赤壁古战场   ④滁州醉翁亭

    B. ①赤壁古战场   ②屈原纪念馆   ③八达岭长城   ④滁州醉翁亭

    C. ①八达岭长城   ②滁州醉翁亭   ③赤壁古战场   ④屈原纪念馆

    D. ①赤壁古战场   ②滁州醉翁亭   ③八达岭长城   ④屈原纪念馆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进入大门后沿着洋槐并立的林阴道一直前行,

    ,现在则成为托尔斯泰博物馆的总部。

    ①那是出现在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文豪的母系亲属:即贵族保尔康斯基伯爵的房子

    ②因托尔斯泰为了和农民们谈话经常路过这里而得名

    ③台地对面地势略高的山岗上巍然屹立者一幢白色房子     

    ④左手边有一个池塘,据说托尔斯泰常在此与农奴的孩子们戏水娱乐

    ⑤这里有一条“托尔斯泰小路”     

    ⑥继续前行,爬上一个慢坡后左拐,便来到了一片台地

    A.④⑥③⑤②①

    B.④⑥⑤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⑥

    D.⑤⑥②①③④

  • 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本词由古迹描写到古代事件和人物,用典抒情,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当局者的告诫。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感叹当前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振兴国家。

    C.下阕“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通过描写人们祭祀活动,表现百姓生活安定幸福。

    D.本词意境苍凉,辛弃疾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将现实感受和历史交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3】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风·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

    (3)古诗中常用“弓”来表现将士的英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不正面渲染月色,而以“___, ____,”两句,描写了光影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月色之美。

    (2)在韩愈的《马说》中表现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境遇凄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三国演义》开篇咏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表达了历史无情、功业成空的慨叹,这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 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伤心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杜甫心忧国事、朴素深沉的爱国情怀。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 11、名篇名句默写。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侧面描写来体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蔑视权贵、不苟合于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诗人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来感受秋天的气息,他眼中的落叶、江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表现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到滞涩艰难的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音乐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诗句,也是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岁晚幽兴

    陆游

    万里风波行路难,君恩尚许缀祠官。

    中庭郁郁药苗长,绝壁飕飕松吹寒。

    泥巷有人寻杜甫,雪庐无吏问袁安

    清晨对镜增幽致,龟屋新裁二寸冠。

    【注】①岁晚:诗人致仕后闲居山阴,时年79岁。②袁安:东汉末年名士。③龟屋:指玳瑁类饰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回顾人生经历开篇,交代了自己虽已致仕仍然得到恩遇的现状。

    B.“郁郁”突出了药苗的长势茂盛,“飕飕”突显了壁松生长环境的恶劣。

    C.颈联转写两个不同的场景,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理想与现实境遇的矛盾。

    D.尾联写诗人致仕后惬意悠闲的山居生活,暗示其已放下心中政治理想。

    【2】本诗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竭[G]而绝[H]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同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5】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每天中午,高三教师办公室里都热闹极了,勤奋好学的高三学子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找老师答疑,请你描写一下中午办公室里答疑的场面。要求:描写合理,180个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