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4年6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日中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后来据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说:“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的中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日本蓄意挑起侵略战争
B.日本帮助朝鲜改革内政
C.日本希望中日共同占领朝鲜
D.日本主要目的是缓和与中国关系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
①广东 ②福建 ③海南 ④台湾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3、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据此可知,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离不开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工人运动的开展
C.五四运动的推动
D.共产国际的帮助
5、本书中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主要表现是
A.绝对否定传统文化
B.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C.明确反对迷信盲从
D.大力宣传社会主义
6、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其标题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太平军金田起义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关天培殉国虎门 D.义和团火烧教堂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片著作,在1930年1月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人民群众路线
C.党指挥枪路线
D.独立自主道路
9、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是
A.1921年
B.1922年
C.1923年
D.1924年
10、下图是一张历史照片,拍摄的是近代某次战争中,日军在山东荣城登陆并向威海卫进发的历史场景,据此推测,与这张照片相关的历史信息是( )
A.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B.导致了北洋水师覆没
C.酿成了旅顺屠杀惨案
D.遭到了义和团的阻击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人中国
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12、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下图《荣归20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包含6枚纪念金,向世人展现了香港二十年间蓬勃发展的锦绣画卷。对图中“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 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 中国政府不向香港派驻军队
D.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1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 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三大
1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以下哪个内容的性质跟其他选项不同
A.鸦片战争 B.抗日战争 C.护国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荡涤着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最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设京师大学堂
C.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法令
D.拍摄电影《定军山》《渔光曲》
17、在中国近代史上,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提出自强求富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提出变法维新
18、如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表,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年份 | 原煤产量(亿吨) | 钢产量(万吨) | 发电量(亿度) |
1952年 | 0.66 | 135 | 72.6 |
1957年 | 1.31 | 535 | 193 |
A.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达到世界水平
B.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
C.“一五”计划推动经济发展
D.三大改造全面完成
19、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起
A.自由城市
B.自治城市
C.租地农场
D.手工工场
20、下图列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其中①处应填写( )
A.百团大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枣宜会战
D.武汉会战
21、《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中的A处是沙俄通过《_____》割占的,B处是沙俄通过 《北京条约》割占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_____平方千米领土。
22、口号:义和团曾提出“________”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________的本质认识不清。
23、____年7月1日凌晨,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____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__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
25、“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_______制度,港澳台实行______制度。
26、1839年6月3日__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__________海滩当众销毁。
27、袁隆平的___________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药学家_____________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8、他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29、概况:1940年,______指挥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面对日军发动进攻。
30、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始的地方。“这里”是____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____
31、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材料三: 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一中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兴起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随着抗战的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怀抱?
(5)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6)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3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什么?这场运动中以什么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2)1898年维新派进行了哪次变法?发动政变,致使此次变法失败的是以谁为首的顽固派?
【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
(3)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的是哪一事件?1912年,哪位皇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4)你认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
33、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
(1)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问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是?中共一大时期选出的党中央最高领导人是谁?
(2) 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3) 任意举出一例说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全面抗日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二 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谋求“君主立宪”和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各指什么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革新”指的是什么?其高举的大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