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定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武汉有“英雄城市”、“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中国同盟会

  • 2、图片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的招贴画,这一时期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 3、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瓜分狂潮

    D.太平天国运动

  • 4、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

    C.小林:战争是清政府挑起的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5、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是(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

    B.“一带一路”的建设

    C.上海自贸区的成立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6、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以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宣告夭折,但它却在近代化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 7、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的重点是

    A. 加强对人员先期的经济掠夺

    B. 引诱国民政府投降

    C. 进攻敌后战场根据地

    D. 进攻正面战场

     

  • 8、北京和南京都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在1853年的中国有两个对峙的政权,除了以北京为都城的清王朝,还有一个以南京为都城的

    A.南京国民政府 B.太平天国

    C.中华民国 D.北洋政府

  • 9、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78年年底,改革首先从(     )开始。通过改革,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A.国有企业

    B.城市

    C.农村

    D.乡镇企业

  • 10、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营承包责任制”等资料。据此判断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是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合作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1、“古有抬棺出阵的故事,今有留书攻城的壮举!”说的是1926年独立团攻打武昌城,官兵们纷纷留下家书,表示愿意牺牲生命夺取攻城胜利。材料中“攻打武昌”的历史背景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四渡赤水

    D.武汉会战

  • 12、1920年,爱国实业家刘鸿生创办了华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即后来的上海水泥厂)。解放前,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来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其产量变化主要是因为(       

    A.“大跃进”高潮的到来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的出现

  • 13、他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为此,1839年6月3日,他在广东海滩有了大义凛然的壮举。这个壮举是(     

    A.明察暗访

    B.虎门销烟

    C.缉拿烟贩

    D.收缴鸦片

  • 14、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发展理念

  • 15、下列哪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沙俄

    D. 法国

     

  • 16、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B.1992年,中共十四大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 17、《人民日报》社论能够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80年的《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工业化、三大改造

    C.两个凡是、真理标准

    D.改革开放、联产承包

  • 18、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武器落后   B. 许多将领贪生怕死

    C. 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投降   D. 日本突然袭击

  • 19、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 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0、下图是我国1964年自行研制核武器爆炸成功,请你判断一下这是什么武器( )

    A.导弹

    B.氢弹

    C.原子弹

    D.中子弹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______”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______”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

  • 22、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________》反映了千百年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运动期间,________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 2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____(地点)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____(地点),之后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 24、五四精神:___________。核心:___________

  • 2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1990年_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 26、经过:________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________;英军进攻虎门炮台,________等战死;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________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 27、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________”代替“________”,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________地区。

  • 28、1895年春,公车上书拉开了________运动的序幕。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是________

     

  • 29、发动西安事变的“千古功臣"除了杨虎城,还有_______

  • 30、其他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从中获得了__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________的权利。1844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美《________》、中法《________》。通过条约,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中共七大召开的地点在哪里?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 3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33、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哪个历史事件?举出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抵抗日军侵略的抗日队伍一例?

    (2)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御侮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举出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从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哪些精神?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城市是有记忆的,城市中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一部史书,每一卷档案,都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风云变幻的北京)

    材料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历史风云。近代史上的北京曾饱受列强欺凌,三次沦陷;北京人民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图一中联军所犯的滔天罪行是什么?图二所示事件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三中导致北京第三次沦陷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如图

     

    (2)图一事件为哪一运动拉开了序幕?图二五四运动图二事件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是哪一口号?

    (百年沧桑的上海)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一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3)材料三中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材料四  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的召开地点都是在上海。作为中共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中共一大是在哪年召开的?中共二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