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去史实结论( )
A | 《资政新篇》 | 从根本上改变了太平天国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
B | 洋务运动 |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
C | “扶清灭洋"口号 |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D | 五四运动 |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
A.A
B.B
C.C
D.D
2、“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这是周恩来在哪个会议上提出来的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万隆会议
D.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3、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
C. 五四运动 D.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4、下图是古代某帝国发展演变示意图。其中③处应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5、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30年前,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B.建立经济特区
C.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下列最能反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内容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台儿庄战役
8、结合下图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
A.举重成为优势体育项目
B.全民健身运动渐趋推广
C.女子运动员成为主力军
D.竞技体育取得飞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中共一大内容的是:
A.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 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D.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10、从这一刻开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了自己的武装,一路走向辉煌;从这一刻开始,一支新型军队以信仰淬火百炼成钢,一路走向胜利。“这一刻”是在( )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11、学完中国古代史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明朝丞相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异同》
12、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是指俄国在侵华期间( )
A.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13、在孙中山先生的推动下,1905年8月,革命党人的骨干聚集日本东京,以《民报》作为机关刊物,成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革命政党”是
A.中国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光复会
14、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是出自于下列那一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虎门条约》
15、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A.丞相制
B.郡县制
C.州县制
D.行省制
16、著名学者费孝通曾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纪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清除古代旧有阶级的社会差别。这“两种梦想”今天正在成为现实.以下史实能准确证明“第二个梦想”实现的是
A.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B.“共同纲领的通过”
C.在广大农村开展“人人均等”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 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
A.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反帝反封建
18、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
A.延安
B.南京
C.瑞金
D.西柏坡
19、蔡元培先生曾为一位革命家写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位革命家是
A.孙中山
B.黄兴
C.蔡锷
D.宋教仁
20、下列文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是( )
A.“明定国是”诏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南京条约》
D.《清帝退位诏书》
21、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民族同仇敌忾,顽强抗争,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请把他们的姓名分别填在相关事件后的横线上:
(1)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禁烟英雄是___________;
(2)坚守虎门炮台,壮烈殉国的广东水师提督是___________;
(3)年逾六旬,却“亲自舆榇”出关,收复新疆的陕甘总督是___________;
(4)1894年,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___;
(5)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号管带是___________。
22、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____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__________。
23、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4、“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这则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______;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写道:“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是______。
25、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6、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________多年的统治结束。
27、1992年,_____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我国加入_____,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8、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___________。
(2)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___________,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___________,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29、_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0、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______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________。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注民生问题,曾多次调整农村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建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的政策措施分别是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次失误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
(4)通过对我国农村政策的了解,谈谈你对国家的政策改革有什么认识?
32、简答题:
(1)、请写出列强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四次侵略战争的名称?
(2)、清政府使中国近代屡败屡战的根本愿意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那些启示?
3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艰难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按顺序写出建国之后我党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政策。
(2)请写出这些政策的共同目的。
(3)其中实行A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实行D政策带来了怎样的意义?
(4)我国的农村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上甘岭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也为了500名战士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不惊慌,不呼喊,坚定地趴在地上,忍着剧痛,咬紧牙关,岿然不动,在烈火持续的燃烧中,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中国历史故事网》
材料四 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兵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材料二中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哪些属于第二手史料?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