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C.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D.列强袖手旁视
2、1959---1961 年,我国面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造成这一困难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B.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 )
A.1911年 B.1921年 C.1928年 D.1949年
4、“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
B.阿古柏入侵新疆
C.中华文明遭到英法联军的摧残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5、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6、位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始建于明朝,清朝曾两次修建,曾是帝王后妃听政、避暑和居住的地方。但戊戌变法失败后,却有一位清朝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他是
A.咸丰帝
B.同治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7、下列诗句和歌词中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8、以下说法最符合我国1956年——1966年的时代特征的是
A.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C.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9、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因为( )
A.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B.颁布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确立了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损失巨大的文化大革命
10、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 )
A.公私合营
B.三大改造
C.农业合作社
D.对外开放
11、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把整个学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学前教育
②初等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高等教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北伐军战斗力强大
13、蒋介石的策略是首先讨伐吴佩孚,然后是孙传芳和张作霖。由于得到苏维埃的授助,共产党的先遣代表又组织农会、工会,并在城市中发动罢工和破坏,加强了国民革命的力量。从广州到华中,北伐军势如破竹,1926年9月攻下武汉,11月拿下南昌,12月占领福州,1927年3月进驻上海和南京。9个月内,占中国半个部分的南方被攻占了。上述材料中没有提及北伐战争的
A.发展历程
B.策略
C.胜利原因
D.结果
14、下列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抗日战争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
15、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在( )年
A.1951
B.1952
C.1953
D.1954
16、1899年,康有为从美洲回国途经日本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从诗歌内容看,康有为伤心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 戊戌变法失败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 B. 《马关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 清朝统治黑暗而自己又无力改变 D. 民主革命浪潮不符合自己的政治主张
17、以下十四年抗日战争年代尺中①和②分别应该填
A.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 B.卢沟桥事变、第三次长沙会战
C.九一八事变、武汉保卫战 D.平型关大捷、皖南事变
18、下图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题目叫“屠杀中国龙”。这幅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9、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的口号是
A.师夷长技
B.变法图强
C.扶清灭洋
D.民主科学
20、引发右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1894年 | 1900年 |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 80家 | 933家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
D.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
21、结果:________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__”。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__________,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__________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信息。
(1)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2)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历史事件是 。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23、1895年春,____、____等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称之为“____”。
24、中国近代历史出现了许多“第一”。
(1)孙中山创立的_________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_________》是中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_________》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白话小说。
2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成立的革命团体是_____。1912年,_____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26、看图回答问题
下图历史人物是______。
27、在老师指导下,某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这一主题进行探究。下图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在图中方框内填上未完成部分的内容。
28、兴起:1895年,________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9、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丰硕成果,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其中和陕西有关的成果为_______的开通;将重工业大都建在东北地区的地缘因素是_______。
30、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的是_____,他于1839年6月3日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_____当众销毁。
3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其中有许多第一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2)西方列强第一次攻入北京的战争:
(3)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4)第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改革:
(5)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7)第一次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物: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9)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
(10)号召“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峰的罢工:
32、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于哪一年、在哪里宣哲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的名称是什么?它后来被谁废除了?
(3)辛亥革命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3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二十二年,英舰驶抵下关江面,进逼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定和约,……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十、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宣秉公议定则例。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是后来委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上田信说“虽然称之为和约,但其内容却全是英国单方面的要求。”
——《繁华背后的国耻》
(1)结合所学指出这是哪一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归纳此条约的内容。根据材料中的“蚕食中国主权”和“英国单方面要求”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材料二 甲午战前,慈禧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张之洞上书“倭约万分无理,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占数地而已,一倭如此,各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何京城为词,更不能拘,后患不可胜言矣。”
——摘选自《李鸿章评传》及张之洞《力争和议电奏》
(2)根据材料指出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战败的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张之洞认为《马关条约》带来的“后患无穷。”
材料三 “庚子赔款”总额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日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1903年陈天华在日本出版了《猛回头》一书,书中痛诉“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摘自《维基百科全书》
(3)结合所学指出“庚子赔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体现陈天华所说的“名存实亡、守土官长”?朝廷成为“守土官长”体现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