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延边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3题,共 115分)
  • 1、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A.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C.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

  • 2、秦汉以下,列朝力行郡县,帝王仍对皇亲国戚和功臣宿将封侯赐土,但明令王侯们“食土而不临民”。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郡县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轻百姓负担

    D.维持兵农合一

  • 3、明朝中后期,内阁逐渐从翰林院独立出来并领导翰林院,嘉靖以后,内阁首辅已成为皇帝之下、七卿之上的辅佐大臣。但在典制上,朝廷未予明确承认,《明会典》仍将内阁附于翰林院之下。这表明,内阁(     

    A.是统领百官的行政核心

    B.有协助皇帝批红的权力

    C.与翰林院形成制衡机制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4、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A.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5、咸丰帝1851年登基之初,清廷执行对西方强硬的外交政策,但随后却开始向西方妥协,推出“借师助剿”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     

    A.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

    B.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出

    C.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D.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6、明后期至清中叶,民间出现了大量侧重于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内容的小说。这些小说的流行(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C.呼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 7、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一场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避免革命爆发的自救运动。它使士子尽失“登进之途”,原本居于社会中上层的士绅陷入谋生困境。这场运动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 8、1947年9月,《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度)平均分配。”这反映出当时(       

    A.力求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效果明显

    C.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D.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 9、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10、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 11、下列史料,出现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是(     

    A.“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 曰民权,曰民生”

    B.“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

    C.“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 以解除内外压迫”

    D.“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

  • 1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阻截,来到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合。这些军事行动(     

    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揭开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序幕

    C.确立起建党建军原则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 13、魏晋南北朝时期,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品(指中正的评定)相适应,乡品高者往往为“清官”,升迁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慢,受人轻视。这(     

    A.引导官员清正廉洁

    B.造成朝廷党争严重

    C.易于导致士族专权

    D.杜绝庶族地主入仕

  • 14、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大学学生创办《五七》日刊作为运动的喉舌。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小型革命报刊。据不完全统计,总数有 400余种。 这些刊物大多以宣传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为己任。这些报刊的发行(     

    A.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B.使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C.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反映了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 15、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惨案。1945年12月镇压昆明学生运动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较场口事件”等。这些历史事件(     

    A.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

    B.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出现

    C.表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破裂

  • 16、明武宗打算南巡,遭到科道群体的反对,100多名官员跪在午门之外,引发了大规模廷杖事件,明武宗被迫放弃南巡。这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君臣关系彻底破裂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1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A.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建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D.井田制的实施

  • 18、北宋初年,为分散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杯酒释兵权”

    D.设十三州刺史

  • 19、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到15世纪中叶已经被“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所取代。这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内陆经济已超沿海区域

    C.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格局

    D.政治变迁影响经济格局

  • 20、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 21、下表为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借助这些条约,列强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

    A.打开了中国市场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掀起了瓜分狂潮

    D.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

  • 2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此后,为应付繁重的政务,明成祖设立了(     

    A.东厂

    B.军机处

    C.内阁

    D.理藩院

  • 23、大夫主父偃上疏说:“如今的诸侯王权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人却一点封地都分不到。这明显不符合仁孝之道。”汉武帝遂颁诏“让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此举的出发点是(     

    A.使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B.加强中央集权

    C.沿袭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传统

    D.打击地方游侠

二、 (共1题,共 5分)
  • 2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三、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______________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海外华侨在_______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日本侵略者陷入_______的汪洋大海中。

  • 26、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________,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________”。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________

  • 27、宋金和战

    (1)背景

    ①1127年,北宋被________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史称“________”。

    ②南宋建立:北宋康王________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表现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________”战绩卓著

    ②宋高宗和宰相________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来,将岳飞杀害。

    ③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____

  • 28、接着,红军继续北上,强渡_______,飞夺_______,翻_______,过_______,10月到达陕北_______,与陕北红军会师。

  • 29、广东花县人________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吸收了在广州得到的________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________”的主张。他的同乡________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________,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 30、清朝政府专设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__________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 31、敌后战场的抗战

    (1)在沦陷区

    ①积极开展抗日宣传

    ②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________”的部署

    ③利用________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发动百团大战(1940.8.20-12.15)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企图以“________”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③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________”,打破了日军“囚笼”。

    (3)皖南事变

    ①原因: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②过程: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 32、中国倡议设立的________,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 33、史实与史观

    下列表述中,有些属于“史实”,有些属于“观点”,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字母:

    表述

    史实

    观点

    A.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

     

     

    B.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C.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了伟大成就

     

     

    D.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E.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F.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史实__________;观点____________

  • 3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经济建设:在根据地实行________政策,并开展________运动。

    (2)政权建设: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以________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四、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唐朝诗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 36、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出现的原因和内容以及作用是什么?

  • 37、租调制产生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 38、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 39、《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
三、填空题
四、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