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北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题目、诗句与名言。

    (1)《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突出表现了一个“愁”字,从诗句“移舟泊烟渚,_______”可以感受到。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3)春天游园,春光无限,百花姹紫嫣红,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朱熹笔下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

    (4)《七律·长征》的首联“______________。”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3、看拼音,写词语。

    rì kòu shāo wēi  xuán yá qí zhì yī jīn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 4、根据语境填写俗语。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读书时要用心用意,正所谓:“______________”;与人相处时能够接受别人中肯的劝告或批评,正所谓:“______________”。

  • 5、解释《伯牙鼓琴》中的词语。

    (1)鼓琴而志在泰山 ________  (2)方鼓琴而在泰山   ________

    (3)哉乎鼓琴 ________  (4)巍巍乎太山   ________

    (5)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________  (6)少选之间   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古诗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

    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

    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内阅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词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要求:写正确、规范的字,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画“√”。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词题)。

    【3】用“/”标出下面两句词的朗读节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词中画“          ”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___联想到即将到来的__________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

  • 8、综合实践练。

    《飞越大渡河》是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歌曲,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指挥下,勇渡大渡河的事迹。请阅读歌词,并回答问题。

    【1】“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写出了红军长征中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敌人的凶残。请仿照这种结构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词中反映了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次战斗。

    【3】用两个成语形容长征精神: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兰花的智慧

    ①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甸,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②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③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 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菌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 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⑤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 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 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辫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 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⑦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栖 会向内弯曲360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⑧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 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1“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请写出这个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中,“练就了上乘轻功”在文中指__________。“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中,“铁公鸡”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②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对上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兰花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很广。

    B. 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

    C. 兰花只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大,意味着……

    ①“一天又ー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②小的时候,我常哼着这首歌,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③终于有一天,我考进了心目中梦寐以求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④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⑤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后,带着一份期盼,我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

    ⑥渐渐地,“长大”也在(繁重  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⑦后来,我搬了家。家与车站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到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映  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婆婆。

    ⑨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婆婆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沉的目光。我开始害怕,心想: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父母又会怎样责备我呢……

    ⑩我把老婆婆送回了家,才发现她的儿女不孝。老婆婆不仅没有丝毫责怪我的意思,反而还安慰我,让我不要担心。她的话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心房。我决定常常去看她,并且决定帮着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

    我并不是敷衍她,因为这是我心里决定了的事。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数落。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恶劣,而且桌上还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边吃边小心地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  和气),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暴风骤雨”,但父亲却只是(询问  盘问)了老婆婆的情況,并嘱咐我不能只是表面应付,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现在,我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____

    (2)敷衍: 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短文第⑦——自然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第⑧自然段画“ ”的句子是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说“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恶劣”,“我”想象中的气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小到大,“我”对“长大”的三种理解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中把 比作   作用是:

    6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的作用。

    7作者认为“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长大还意味着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仿照例子写词语。

    金灿灿   亮闪闪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3】用“      ”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之情。

    【5】我们祖国风光秀丽,三亚在我国的__海南___省,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1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读了这段话,你对选段中的“夏天”“热天”“长”有什么新的理解?

    (1)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选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谚语。

    (2)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3)你还积累了哪些类似的谚语?请写出两句。

    【3】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

    陕北的雪

    ①在陕北,初冬的雪,常伴点小风,轻悠悠的,像含羞的舞者。她们身着素衣,飘飘扬扬,晃晃悠悠,似带着醉意,纵论一方时空。高楼上、窑洞上、庙檐上、树头上、河流上……都飞旋着她们妙美的身影,精灵似的一朵一朵,都不忍落地。

    ②初冬落雪,谈不上壮观,但极为优雅。走在这样的天气里,谁都会神清气爽。一朵接着一朵,额头的一朵刚化,脸颊的一朵就来;鼻梁的一朵稍停,耳畔的一朵溜走;袖口的一朵飞来,鞋面的一朵就藏。藏了飞了,像个清新剂,眼前都是旋转的镜面,相互抚摸着,融汇着,映照着,原本朴素的世界,一下就敞开了,明清了,飞升了。

    ③但这样的气温里,雪不会落得太久,落着落着就慢了,落着落着就歇了。人们漫步雪中,耳边都是微轻的“咯吱咯吱”,好似生命叩问大地的回音。

    ④进入隆冬,天气的眉头锁得更紧,一副零下20摄氏度上下的表情。风总是紧紧地裹着人们奔跑,让人感觉无处躲藏,身上的热气也仿佛抽出了许多。盼着,盼着,大雪总会赶来,每个陕北人都会感受到雪的恩赐,感受到雪的雄阔、壮美。天阴着阴着,脸色越来越沉。雪的脚步近了,近了,窸()窸窣()窣的,像(1);飘着飘着,体形就大了,像(2) ;飘着飘着,像(3) ,呈帘状向大地坠涌。

    ⑤雪越下越大,宛如手擎巨笔的画王,一笔一笔,把榆林绘成一个紧抱臂膀、跨步东行的雪人。那前倾的头颈是府谷;壮实的躯干是神木、榆阳、佳县、横山、米脂;两条奔跑的腿,一条是子洲、绥德、吴堡、清涧,一条是靖边、定边。雪越下越大,一笔一笔,把延安绘成雄壮的手臂,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延长、宜君……它们拔山举鼎,将榆林高高托起。

    ⑥陕北的雪,下着下着,就下出了声势;越下越大,就下出了神采。你看吧,红碱淖的湖面,翻越着年华,好似在奔跑中壮阔;傲雪凌霜的杨家城,挥舞着刀箭戟矛,喊出宋朝,喊出一个个王朝,喊出家国情怀;人头坑上的石峁城,不屈的先民们,扑上皑皑雪山,一副征战的胜姿。雪越下越大,在历史的冰河里,打开“塞上小碑林”红石峡;雪像运动健儿,攀上翘望长城的要塞镇北台,攀上巍巍道观白云山,望见睡梦中的黄河,望见神迹般的大姨谷;登上屹立于大漠的统万城,在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里尽情逛游。看吧,雪越跑越快,拥抱革命圣地象征的宝塔山,仿佛听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报时和报警的声音。看吧,越跑越快,跑到壶口,瀑布在龙漕里的凝重吟唱,都融化在大雪里。看吧,看吧!越跑越快,朝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人们仿佛看到历代帝王的盛大祭祀。

    ⑦大地像容器,在无边的容器里,雪帘加深着雪被的厚度。眼前壮美的景象,让人联想《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i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党中央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东征抗日。毛泽东率军从瓦窑堡出发,途经袁家沟,看着雪花素裹的壮丽河山,感觉朵朵雪花,就是身披银甲的战士,将荡平一个黑暗的旧世界……可以说,雪是创作的诱因是精神的蕴藏,是陕北革命的催化剂,催生出豪迈、信念、光明。

    ⑧在这样的雪夜里,陕北人会聚在窑洞里、平房中、楼房上,斟满收获的喜酒,和美地畅聊家常,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吃着陕北特色饭,大烩菜、钱钱饭、油糕粉汤、洋芋擦擦……他们有时会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人越转越多,情调来了,拉拉二胡,弹弹三弦,吹吹唢呐,也会唱唱酸曲,扭扭秧歌,听听说书,感受民俗风情的妙趣。

    ⑨雪落陕北,落出万千圣洁,落出一种精神。

    (选自202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文章写了初冬的雪和隆冬的雪,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三个喻体填入第④段横线处,并说说理由。

    A.漫天的花瓣 B.飘飞的柳絮 C.撕破的棉絮

    【3】第⑤⑥⑦三段中出现了陕北众多的地名,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中“一种精神”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精神的当下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一只贝》,回答问题。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漂亮,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

    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了,便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过来,把它们的软肉吞噬(sh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的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们都在说:______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忍受着,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整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了。他们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啊,那贝壳呢?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联系上下文,认真读文中画有波浪线的句子,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描写人物动作或神态的词语。

    这是什么东西?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地说。

    大人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孩子_________________地问。

    大人__________地说: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文章前后意思连贯流畅。(填序号)

    A.“这孩子多么漂亮!”“这贝壳多么漂亮!

    B.“这孩子多么贪玩!”“这沙滩多么漂亮!

    C.“这沙滩多么漂亮!”“这孩子多么开心!

    3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

    1)说贝可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贝可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只丑陋的贝,因为不漂亮而被孩子们忽略,这大概算得上是一种失落吧。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种长久的内在折磨却孕育出了一颗闪光的珍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多选)

    A.这多么像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的历程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B.凡是像这只贝一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

    C.漂亮的珍珠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多么可惜啊!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对东东说:“我把你送给妈妈的礼物藏好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 18、按要求完成句子训练。

    只有讲卫生,大家的健康和残疾才有保障。(修改病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写成反问句)

     

    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田野。(改为字句)

     

     

  • 19、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上河图》是幅画。(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被乡亲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题目自拟。

    题目1:成长,可以是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是精神的丰富;成长,有时充满欢声笑语,有时与挫折、泪水相伴……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成长故事,写一篇习作。

    题目2:根据下面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美丽的校园

    人物:热情的组长;调皮的同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