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积累填空。

    1)《学与问》一文举了____________的例子来说明学与问是________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_____________

    2)钱学林是从______国归来的爱国科学家,被誉为_________

    3)《简·爱》的作者是___________,她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4)《示儿》一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好曲不厌百回唱,__________________

  • 2、其一人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学弈》)

  • 3、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随风潜入夜,       。 2. ,两三点雨山前。

    3.孤村落日残霞,      。 4.野径云俱黑 ,

    5.轻风扶细柳,________    _。 6.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 __    _。

    7.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      。 8.明月松间照,____ ___。

  • 4、按要求填写古诗文。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2.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4.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5.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以诗文书写爱国之情,其中有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有表达拼死捍卫国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有为国献身,把死亡当作回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乎若太山。”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鼓琴,以为______________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

  • 5、词语填空,并选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威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 汹涌__________

    __________所以 暴露__________ 技高__________ 全神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赏析第一首诗前两句中两字的妙处。 ________

    2第二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诗分析。 ________

    3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

  • 7、材料一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把这首诗补写完整。

    【2】读这首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

       ⑵“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曲”应读“qǔ”,在这里表示“歌曲”。( )

       ⑶这首诗前两句中的“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词语,描绘出了黄河奔腾汹涌的姿态。( )

       ⑷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站在黄河边,眺望滚滚波涛时有感而作。( )

    【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1题中补写的诗句的意思和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她写出不朽的诗篇。请在下面再写出两篇不同作品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诗歌阅读。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请你结合诗句,解释“胜日”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

    A  两处的都是提供绿树生长需要的黄土坡上的泥土. ( )

    B  前一个黄土是指提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     ( )

    C  两种都是指流失的泥土。 

     

  • 10、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的题目。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最近学校对图书损坏情况做了调查,并做了如下统计。

    图书情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严重损坏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1】从此表中,我知道了,这是关于_________的调查。

    【2】我发现损坏较重和严重损坏的一共有____册,占了全部图书的____

    【3】从此表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______,看来要对同学们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丰碑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冰坨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重伤员。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他要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③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④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⑤“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⑥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⑦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飞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⑧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他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⑨“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⑩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自然段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文中哪个自然段对将军的疑惑做出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在第①自然段就描写了云中山的环境,第自然段也写到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题目“碑”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大江保卫战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薜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选文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选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对黄晓文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晓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这句话中的“红五星”“迷彩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的“__________”一词点明了“红五星”“迷彩服”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开国大典》一样,都运用了场面描写,既有对解放军官兵们的整体描写,又有对个人的详细刻画

    B.本文中的解放军战士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他们都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铭记”是牢记在心中的意思。文中“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不仅是大江,还有人民群众

    D.“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与“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句中的“巨龙”和“长龙”都指的是长江

    【4】战争年代,“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抵抗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始终冲在地震救灾、抗洪的第一线,保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你们学校最近要和解放军进行联谊活动,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①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②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③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与“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画上波浪线。

    【3】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1)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刻画了八儿________的形象,从中你能感受到八儿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给第②处画横线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中“跌”字可以换成“掉”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文中第③处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一碗水

    看见她是一天中午外婆在厨房做饭时,暑假回乡度假的我正在院子里闲来逗猫。

    她进来了。我打量着她,一双不合脚的山地鞋上满是泥巴,袜子蜷缩着贴在细弱的脚腕上,腿上没有一处是完好的,大大小小全是蚊虫叮咬的伤疤,足以让人头皮发麻。不合身的裤腿挽到了大腿根,腰间还别着一根黑麻绳,大概是腰带吧。再看那满头黑白相间的枯发,头发后还绾着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发髻,发间的卡子已经生了红锈;脸则像秋刀割过的麦地,只剩下沟壑纵横。我下意识地从自己原来待的地方往后站了站。

    她对我笑了笑,眼神里有点怯懦。人就是这种奇怪的动物,越是当别人尊重自己时,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就是其中之一。看着自己整洁有型的外衣,想着自己在她面前风雅、矜持的形象,我有点儿沾沾自喜。

    我对外婆说:“有人来了。”外婆探头看了一眼,笑着呜呀呜呀地指手画脚,她也呜呀呜呀地比划着。我被这阵势弄晕了头脑,不解地问:“这谁呀?”

    “是个远方的亲戚,是个哑巴,这是走不动了,讨碗水喝。去,拿个碗,给她弄点水喝吧。”

    我惊愕地站在那里:“用咱们吃饭的碗?”

    外婆手里的厨具叮当作响:“那有啥。”

    我万分不情愿。但碍于外婆,我还是从厨房拿了个碗,走到井前准备给她提水。她伸手接过碗,呜呀呜呀和我点头哈腰。当我弯下腰把水从井里提出来时,她没有直接取水喝,而是先把碗洗了洗,然后才咕咚咕咚喝水。她竟然要洗一洗我们的碗!说起来好像夸张,但我当时真的被震住了。

    我有点呆了,不知心里是何滋味。是啊,我在都市的地铁看到乞讨的人,儿时的恻隐之心都已经麻木了;街头看见歌手卖力演唱,曾经支持鼓励的热情都已经消退了。我以为,我有质疑他人的权力;我以为,我有看不起他人的资格,可从此,我知道我错了。就像这位妇女,她也有爱干净的权利,也有着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接收着她呜呀呜呀的道谢,看着她善意真诚的笑容,我感到心虚。

    目送她蹒跚远去的背影,外婆说:“你别看她哑巴,可特别勤劳持家,是个好女人。”我仿佛被洞悉了内心的秘密,窘迫不安。请原谅,我是那么年轻,以致轻狂。若能与你重逢,我定会双手捧碗,发自内心地道一句:“歇歇脚,进来喝碗水吧。”

    【注释】①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②壑():山沟或大水坑。③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

    【1】文中“我惊愕地站在那里。”“我”惊愕什么?(        

    A.她呜呀呜呀地到我家门前向外婆讨碗水喝。

    B.外婆让“我”拿家里吃饭的碗盛水给她喝。

    C.她先洗我家里的碗然后才咕咚咕咚地喝水。

    D.她微笑地呜呀呜呀地向“我”和外婆道谢。

    【2】文中的“她”做了件什么事,把“我”给震住了?(        

    A.站到我跟前笑笑

    B.走不动讨碗水喝

    C.呜呀呜呀的道谢

    D.先洗碗再盛水喝

    【3】“我下意识地从自己原来待的地方往后站了站”表现出“我”怎样的情绪?(        

    A.亲切友好

    B.欣赏接纳

    C.厌恶排斥

    D.恐惧惊慌

    【4】“我”万分不情愿拿饭碗盛水给她喝水,表现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外婆待她的不理解。

    B.对饭碗的珍惜与爱护。

    C.对饭碗盛水的做法不满。

    D.对她打心眼里就看不起。

    【5】“从哪些地方看出外婆对“她”很熟悉?至少举两个事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读者认为,“她”不可能做出“先洗碗后盛水喝”的举动。你同不同意这种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轻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民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的财产被消防队员抢救出来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照样子,仿写句子。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清香;叶从夏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从秋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从冬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爱心是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构成一组排比句)

  • 19、句子加工

    ①在战士们的一片欢笑声中,我慢慢地了解到这个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巨浪扑上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把想法毫不保留地全部讲了出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句子训练营。

    1、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激动。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英雄的报告,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亲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在你的成长历程 中,接触、 交往、 了解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 也是收获的过程, 请以“我读懂了 ”(父爱、友爱、善良、宽容、谦让……)为题,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围绕中心意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