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汉字
jùn yīnɡ yīnɡ juàn zhī lù
( )马 雄( ) ( )儿 ( )恋 松( ) 麋( )
2、写出下近、反义词
3、修辞方法我知道。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
2.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
3.“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4.一群灰鸽飞来,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 )
4、选做题:
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有哪些,试着写一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朋友,拉拉手(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寻常—— 心爱——
虔诚—— 美好——
6、古诗词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夏夜特有的声音,在词的上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在赵师秀的《约客》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相同的声音是__________。
【2】关于两首诗词,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的声音,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B.赵师秀写的声音,蕴含了失落,那都不是自己期望的敲门声。
C.“七八个”和“两三点”这些数字是具体所指,写出了“少”的意思。
D.“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词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
(2)路转溪桥忽见______
【3】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在江西闲居期间,夜行经过黄沙道,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时写下的一首小令。
B.词人描摹了一幅江南山村初秋月夜图。
C.上阕中,夜间的“鸣蝉”反而更衬托出乡村的幽静。
D.下阕中的“星”“雨”,与上阕中恬淡清幽的氛围相得益彰。
8、课内阅读。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____,诗的题目是《________》。
9、读一读下面的课文片段,然后做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下面是对贝多芬《月光曲》的4种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舒缓——渐强——激越的音乐变化,表现了大海的变化。
B.用沉郁——突变——高昂的音乐变化,表现了大海的变化。
C.用舒缓——渐强——激越的音乐变化,表现了月光的变化。
D.用沉郁——突变——高昂的音乐变化,表现了月光的变化。
【2】选出下列描写中不属于联想的一项是( )
A.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C.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D.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D.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如果用诗句来概括段意,下面的哪个诗句,最能体现上面段落的意思?(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唯见江心秋月白
C.新月似钩涛声动
D.海上明月共潮生
【5】文中说“她仿佛也看到了”,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仿佛”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事,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
(材料二)名人评鲁迅: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选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②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老舍)③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
(材料三)绍兴又叫会稽。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候,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为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会稽”之意,于建炎五年改为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历朝历代,绍兴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義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1】通读上面三则材料,结合第八单元的课文,写出你对(材料一)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选择毛泽东、老舍、叶圣陶中某一人对鲁迅的评价,紧扣评价中的某一个关键词语,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画出“绍兴”演变过程中名称由来的句子。写出绍兴被评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材料一:
①目前,世界上有超过60亿的人口,大家每天生产生活,会产生多少垃圾?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再也没有存放和填埋垃圾的地方了,我们将被垃圾包围。
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垃圾分类”就成了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渐成趋势。比如巴西,街头整洁的垃圾分类箱宛如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一位市长甚至把垃圾分类箱放在市政大厅的正门口,作为该市的荣耀。
③如果你还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那就让我们看看不分类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吧。传统的处理方式只有填理。填埋垃圾的成本有多高?你可能难以想象。仅以北京市为例,日产垃圾就达到12000吨,需要占地60公项。
④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就可以抹出一部分尚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这些垃圾将被运到工厂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垃圾总量。那么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该怎么办呢?其中一部分如厨房垃圾等,还是只能填理,不过是科学地填埋: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覆盖一层土,再放一层垃圾,这样逐层填埋,最后覆盖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经过这么处理,2~5年之后便可以在上面钻孔采集沼气,再将沼气用于发电。
⑤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中,绝大部分是可以烧的,燃烧就能释放出热能,有了热能,自然就可以发电了。据测算,垃圾中有机可燃物所含的热值普遍较高,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当然,前提条件还是要进行垃圾分类。
⑥我国是个“垃圾大国”,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如果能分类处理,必将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材料二:
某地区对民众关于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
内容 | 比率 |
清楚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办法 | 25.4% |
一直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 8.2% |
【1】阅读材料一,请你归纳垃圾分类的好处。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第③段画“——”句子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请联系材料二.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国应如何推行垃圾分类,请你向政府部门提出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路过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甸像是插了满头玉、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 阳光 下姹紫嫣红 楼后 月光下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联系上下文,写出画“﹏﹏﹏”号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坚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柔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⑩自然段句子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第⑤自然段中写到:“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了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说说第⑥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_____
A.“粗粗”“长长”“硕大”等词语突出了白玉簪花长得健康有生机;“羞怯”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和美丽。
B.文章采用反衬的方法,用玫瑰反衬白玉簪花,说明白玉簪花比玫瑰花更高洁、更美丽。
C.文章的第⑧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6】读第⑩ 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文章,完成练习。
十人桥
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水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十人桥”。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解放军华野九纵二十七师七十九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河水拦住了道路。一营的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挢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的敌人已经开始逃跑。这时,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杠着!”二连一排三班的战士们在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两人一组,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
十名战士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托起梯子,架起浮桥。部队飞快上桥,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奔跑。突然桥身一歪,四五个战士掉下了河。这时,有人大喊:“拉开距离过桥!”部队分散通过,桥又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脚步声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机枪连的战友们觉得机枪太沉,怕桥下的同志们顶不住,所以停下了脚步。有人说:“走,趟越水过河。”桥头的孙书贤顿时急了:“快过吧,打仗还心软什么!”于是一个又一个连队从桥上通过。
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未越响,部队已和敌人交火。架桥的战士们被冻得嘴唇发紫,但仍然咬紧牙关支撑着。最后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
【1】为了让部队过河,二连一排三班的战士们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士们在浮桥上奔跑,为什么会掉下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机枪连的战友们为什么停下了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赞颂了解放军战士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2019新型冠状病毒》,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新型冠状病毒,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是冠状病毒新毒株。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该病可防可控,预防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需佩戴口罩。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需卧床休息。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要自觉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应居家休息,并及时就医。
材料二:预防方法
一、加强个人防护。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一次性口罩不能反复使用。(2)勤洗手。(3)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二、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1)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2)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场所。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3)避免食用野生动物。
三、杜绝带病上班、聚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B.为避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在公共场所应一直用手遮住口、鼻。
C.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居家休息即可,不必出门就医。
D.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2】下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措施在短文中没有提及的是哪一项?( )
A.勤洗手
B.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C.自觉监测自身健康状况
D.定期用消毒剂清洁物品表面
【3】下列是小明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做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为避免沾染病毒,紧闭门窗。
B.为节约资源,一次性口罩反复使用。
C.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D.在家隔离期间,烹饪野生动物改善生活。
【4】小明的爸爸每天除了上班,其他时间在家里。为了帮助他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请你结合短文内容给小明的爸爸提出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与戏曲有关,如“压轴、有板有眼、科班出身”,请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宝玉激动地说:“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火光微弱 这火光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的了。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
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
18、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会去睡觉吧。”(改为转述句)
2.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造句。
温和(气候不冷不热 使人感到亲切)
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病句。
只要山势多么险峻,他就敢攀登。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4.仿写句子。
白桦林银白的树干摇曳着身躯和手臂,仿佛在向我们低吟浅唱。
5.选择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a用于引文的省略;b用于列举的省略;c用在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①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 )
②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
③秋天到了,果子挂满枝头,橙子、柚子、葡萄、苹果……一派丰收景象。(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少先队员们都在注视和倾听辅导员的讲话。
修改病句:
2、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
改为双重否定句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反问句
4、“我们不能无谓地死亡,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
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5、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声真诚的赞美是一朵花,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 ……
21、习作园地 25分
《记一个 的人》
要求:(1)先总的介绍人物的特点,再以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他对你的关心。
(2)注意对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同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字数在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