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全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不学( )( ) 不( )一( )
( )想( )开 不( )不( )
千( )之( ) ( )之不( )
1.我们一定珍惜现在这( )的生活。
2.想不通过努力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简直是( )。
3.高尚的人从来对小把戏都是( )的。
2、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jǔ sàng(________) gē dɑ(________) pí juàn(________)
tuí rán(________) duò jiǎo(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看到大量耕地用来办厂、建房,村支书感慨地说:
“______________,留与子孙耕。”
(2)人类在破坏地球时也在毁灭着自己,难怪有一句“善待地球______________”的宣传语。
(3)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珍惜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破坏。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悠悠故乡情,淡淡思多愁。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这样表达愁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陆游曾说过:“_______________。”三国时期的曹植也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言。
(3)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_________________,空气是____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_____,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激烈的____________的沙柳树 微弱的______
自制的______ ______的夜空 猛烈地______
黑魆魆的_________ 千钧一发的_____________
6、课外诗词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 ,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
(注释)①望断:望尽。②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1】请描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展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原词补充完整,再结合全词,体会这两句词中流露的情怀。
【3】结合你对本词的理解,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阵阵南飞北雁,触发了词人胸中的豪情。
B.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C.词的最末两句以问句结尾,表明词人对红军战士何时夺得最后胜利充满疑问。
D.此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作者用“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描写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场景。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话巧妙运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
D.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描写乡村夏夜风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8、阅读(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解释词语的意思。
胜日:___________ 滨: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 东风: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一句点明出游的______和_______,下面三句写 “寻芳”所见所得:春回大地,使人耳目一新。诗人由“寻”而“________”,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是“________”字。
【3】“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用精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之美各有特色,请你写出两句表现其它季节之美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盼》片段,回答问题。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为什么说是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自然段是按照“雨后美景”到“心中盼望”的顺序来写的,请用“//”把将这一自然段分作两层。
【4】围绕“雨后美景”这个中心意思,短文主要写了( )(多选)
A.四周变得安静
B.清爽的空气
C.明晃晃的马路
D.挂满雨滴的小杨树
【5】“我”心中是“盼”着下雨的,可却把“雨后美景”写得如此美丽,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绍兴乌篷船
乌篷船,是绍兴(xìng xīng)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八百里鉴湖,犹如一张银灿灿的巨网,撒(sǎ sā)在古越大地上。乌篷船,就是活跃在这张网上的哈黑精灵。从十八世纪以来,多少中外人士曾把古城绍兴比喻为“东方的威尼斯”,的确,这里湖泊棋布,河港纵横(héng hèng),整个绍兴城乡仿佛就轻轻浮在水面上。而那载(zǎizài)着客人、载着笑声的乌篷船,犹如水上“的士"”穿梭其中,令人油然想起威尼斯的“刚朵拉”(载客小船)。
越州之地原来是大片低洼的沼泽地,经过历代改造,成为一片肥沃的河湖平原,人们出门见水,依水而居,乌篷船成了绍兴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载客用船,运货用船,看社戏用船,嫁娶亦用船,还可作居所,去篷则可用作打鱼。一些临河酒店往往也自备一艘乌篷船,养着多种鲜鱼,客人在雅室内开窗俯瞰点食即捕,烹煮上桌。
在绍兴城乡,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乌篷船有小有大。大的可坐一二十人,是交通船,叫“埠船”。小的可载四五人。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身为木舟,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若干扇,可自由移动。船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黑,绍兴方言叫“乌”,故称“乌篷船”。大的船身较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置放桌椅,供(gōng gòng)乘客打牌、饮宴,船尾装一二支橹,船工立着摇橹,即作航行的推动力,又可控制航向。
乘乌篷船是一种乐趣。置身船中,那船桨汩汩的击水声和船尾的乃声,给人以飘然之感。晴天朗日,拨开乌篷,但见远山好像就在稻田的上部与船一起向前移,靠近田岸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你甚至可以闻到花草的清香。船游湖中,还不时可见一道道鱼箔(养鱼分隔水面用的竹坝,利用竹片的弹性让船通过),轻舟过箔,声如琴韵。倘若雨中行舟,更有一种"船底江声篷背雨,游船听得最分明"的感觉。烟色朦胧,岸柳轻舟,鱼燕飞跃,此中之趣,惟有置身其中方可一一领略。
与戴乌毡帽的船工聊天也是一种乐趣,看他一边用脚躅桨,一边用一口地道的绍兴话与你聊一些越中掌故、乡间趣闻,间或抿上一口绍兴老酒,唱上几句绍兴大班,虽不纯正,但在空旷的郊外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最有意思的当数坐乌篷,品老酒,看社戏了。坐在轻轻荡漾的乌篷船上,剥(bō bāo)茴香豆,喝绍兴酒,听高亢激越的绍兴大班,或一出委婉文秀的越剧,你可联想到许多,关于水的温柔,关于酒的热情,关于绍剧的激昂和越剧的婉约,看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独特—— 俯瞰——
领略—— 婉约_
(3)用“ ”在文中划出乌篷船在绍兴的用途。
(4)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
(5)结合文章谈谈乌篷船具有怎样的特色。
11、阅读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个具体事例?
____
【2】文中举“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这一观点。
【3】文中画线的“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原因是:____
【4】读了本文,你觉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
【5】仿照本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____
12、阅读图表,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基本信息 | |||
中文名称 | 于 敏 | 职 业 | 核物理学家 |
国籍 | 中 国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出生日期 | 1926年8月16日 | 近世日期 | 2019年1月16日 |
主要成就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
【1】从这份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出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他放弃了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从这一事例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古代旅行
施蛰存
若使徐霞客生在今天,看到现在的交通状况,一定非常满意。一个月的旅程一天便能走完。但是,我有时会怀疑,从汽车到火车,从火车到飞机,对于一个旅行者到底有什么积极意义?我很向往一些中外作品中提到的旅行方式,比如:狄更斯小说里经常会描写给驿车旅客歇夜的小客栈的风光;我读了觉得饶有兴趣。史蒂文生的《骑驴旅行记)也曾经使我艳羡,很想如法炮制一回。其实,“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放翁在史蒂文生前七百年,早已领略到骑驴旅行的趣味。
我曾有过多次古代旅行的经验。骑驴下马,在云南的山陵丘壑间寻幽览胜;乘一叶轻舟,在福建的溪洪中惊心动魄地逐流而下;穿一双软底布鞋,在浙赣两省的旧官塘大道上漫步,都是真正的旅行。我曾从广东梅县步行到江西瑞金。还有一次,从宁都走到赣州,浙江省内,从游龙到寿昌,从江山到玉山,都留有我的足迹。江西浙江的旧路上,还很好地保存着古代驿路的遗迹。长亭短亭,宛然犹在。虽然已不是夜宿的地方却还可以小坐一二十分钟,歇歇脚力。亭中有人设摊,供应茶水,有几处还供应米酒,甚至酒酿冲鸡蛋。在正午休息的地方,往往是个城市,有二三十户人家,有一家饭店,你可以在那里吃到时蔬野味。有些凉亭,设在山上,非常合理。你走上一个大山坡,已经很累,就有一个舒服的凉亭在迎候你休息。你坐在一个大长桌边,从老妇人手里接过毛巾,擦净汗水,喝一杯茶或一碗米酒,如果想吃闲食,花生米或地瓜,一般也可买到。这时候,你俯瞩原野,仰接烟霞,大可以舒啸一番,然后轻快地下岭赶路。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赠别和行旅的作品,都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为背景的,现代人读了总是隔一层,没有体会。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等诗句,现代人读后,便无动于衷,甚至连想象也无从想象,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等境界。各式各样的古代一次旅行都引起我一些感情。我也做过几十首诗,自己读一追,觉得颜有唐宋人的风格和情调,因为我的行旅之感和古人一致了。
要多认识一些中国的山川林木、风土人情,坐飞机的旅游者是收获较少的。有过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旅行,他坚持要坐火车,不要乘飞机。他说是为了多看看中国大地。我以为此人的见识是高人一等了……
选自《卖糖书语》,用作试题时有改动
【1】本文围绕“古代旅行”这一话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中心意思写了四个段落,请你具体说说四个段落的选材有什么不同。再仔细想想,作者围绕中心意思这样选材在写作上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读书者阅读名家作品时,都很关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他曾看过的书或文章诗词等,有心者还会找来一读,这样选书读书,提高会更快。请你关注本文中相关内容,罗列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并从中选出你最想阅读的作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延伸阅读
跳绳和踢毽子
林海音
①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橡皮筋。
②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放了学到琉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的约寸把长的竹管,其粗细同我们用来写中楷字的笔。很便宜地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一丈长的绳子。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③跳双绳颇不易,有韵律,快速。但是在跳绳中捡铜子儿,也不简单。把一叠铜子儿放在地上(绳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头弯腰下去捡起一个铜子儿,看你赶不赶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弯腰,又伸手捡铜子儿,虽不是激烈运动,却是全身都动的运动呢!
④踢毽子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游戏,这玩具羽毛是基础,但是底下的托子却因时代而不同了。在我幼年时,虽然币制已经用钢板为硬币,但是遗留下来的制钱,还有很多用处,它用来做毽子的底托,就是最好的。方孔洞,穿过一根皮带,把羽毛捆起来,就是毽子了。
⑤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用色纸剪了当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当羽毛,都是毽子。而记忆中有一种为儿童初步学踢毽子的,叫“踢制钱”,两枚制钱用红头绳穿起来,刚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脚的长度即可。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钱打着布鞋帮子,倒也很顺利。
⑥踢毽子到学习花样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可以念:“一个毽儿,踢两瓣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有改动)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切(qiē qiè)下 便(pián biàn)宜 毽(jiān jiàn)子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这篇文章讲了孩童时的两项游戏:_________和_________;如果你想知道跳绳有哪些玩法,可以阅读第_____自然段;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做毽子,可以阅读第_________自然段。
(2)作者在写跳绳时,写了小时候最喜欢用______穿的跳绳;写踢毽子时,写了_______和踢毽子时念的儿歌。
【3】写跳绳的玩法时,作者介绍了哪些玩法?重点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章中能反映玩游戏时的乐趣的句子画上横线。(画一处即可)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见人很害怕。闰土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天性这样。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是没有用的。(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流去。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后的六盘山空气清新,漫山遍野的树木一片碧绿,景色真美。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展“手拉手”活动可以增强友谊。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与戏曲有关,如“压轴、有板有眼、科班出身”,请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例句,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并仿写句子。
例: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12分)
(1)我们现在不是讲心灵,还是讲出嫁。(修改病句)
(2)爸爸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改为转述句)
(3)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改写成直接引述句)
(4)演出那天,人民广场上挤满了人。(用上一种修辞手法,突出“人多” 。)
(5)所有的加拿大报纸都登载了报道这件事的文章。(改为“被”字句)
(6)柯妮的介绍带着欧美白人的幽默,没有人不承认她的介绍很棒。(改为肯定句)
21、同学们,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一定有许多老师和同学给予过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吧!在毕业离别之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请你给其中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写一封信,再现当时的情景,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要求:①注意书信的格式,500字左右。
②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分段合理,详略得当,写出真实感受。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