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列词语
(1)颓垣断壁:______________
(2)一文不名:______________
(3)神聊海吹:______________
(4)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
2、用“清”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
走进树木,空气格外______。只见泉水从泉眼里涌出,顺着山势向远处流去,汇成一条________的小溪。喝着_______的泉水,听着_______的鸟叫声,真叫人感到___________气爽,心旷神怡。
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qīn xí( ),我们不要kǒng jù( ),不要pái huái( )迟疑,不要dān gē( )上报,要积极应对,加强fáng yù( ),争取早日chè dǐ( )打赢这场全民抗疫之战。
4、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
1.桃园三结义:_____
2.怒鞭督邮:_____
3.千里走单骑:_____
4.过五关斩六将:_____
5.跃马过檀溪:_____
5、隐隐约约(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思考(AB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文检测。读下面的三首古诗,完成练习。
小儿垂钓 渔歌子 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 西塞山前白鹭飞。 千山鸟飞绝,
侧坐莓苔草映身。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万径人踪灭。
路人借问遥招手, 青箬笠,绿蓑衣, 孤舟蓑笠翁,
怕得鱼惊不应人。 斜风细雨不须归。 独钓寒江雪 。
【1】选择,这三首诗的作者依次是( )
A.李白——张志和——柳宗元
B.柳宗元——张志和——杜甫
C.胡令能——张志和——柳宗元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三首都是词,“小儿垂钓”“江雪”和 “渔歌子”都是词牌名。 ________
②《渔歌子》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以及渔翁悠然自得的垂钓生活。 ________
③《江雪》中的“千山” 和“万径”指的是有千座山、万条路。 _______
④ 《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初学钓鱼的可爱的小孩形象。________
【3】写出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诗句,体会美丽的江南春景。
,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由此我们不禁想到了另一首描写江南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
②此诗运用了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
③有人认为把诗句中的“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因为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 )
【4】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前两句诗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
8、附加题。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复:又、再,关山:群山 , 苍:苍翠 鏖战:大战)
【1】“菩萨蛮”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
【2】展开想像,简单描述上阕所写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桥(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所表达的意思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2】“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话,使其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浪头没有把他吞没,他有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桥》一课的写作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B.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C.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5】文章以“桥”为题目,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哪些描写表现我受到“惟一的听众”激励后的变化?
11、阅读。
看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光闪闪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馋;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女主角开始唱了。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近在咫尺,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作者:叶君健 选自《天安门之夜》有改动)
【1】梳理全文,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概括看戏过程 | 如何用大海作比喻 |
剧场里挤满了人 | ① ___________ |
演员们开始登台表演 | ②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 |
女主角的歌舞进入高潮 | 潮在涨 |
【2】请谈谈第① 自然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读短文第②——⑤ 自然段,谈谈作者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场面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原文和两则资料链接,谈谈你对文末画“_____”句子的理解。
资料链接1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享誉世界,但在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1959年,梅兰芳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6岁高龄,排演了生命中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 资料链接2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等艺术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于1959年根据同名豫剧移植而来。该剧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西夏进犯中原,穆桂英年过半百,念及国家危亡,重着铠甲,再点众将,率领杨家将出征抗敌的故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1.第一句话在文中起着 的作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这段话通过( )描写了詹天佑。(多选)
A.语言描写 B.行为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4.从詹天佑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他 、 的科学精神。
5.这段话主要写 。
6.遇到困难,詹天佑是怎么想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1】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回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第⑨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⑩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们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何不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倘佯,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五星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愈升愈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了创业的艰辛。
国歌又令我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荡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呢?
【1】文中哪一个自然段与“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作者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写了全体战土潇酒的_____,又写了他们的_______、_______,还刻画了_________抛旗的优美动作。写观众,既从场面上写了观众人数之多、到来之早、想看得更真切的心情,以及面对国旗上升时动容的场面,又有对______、_____的特写镜头。
【3】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____到_____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____”的思想境界。
15、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4分)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2)如果不能实现梦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列下句子。
海瑞不畏权势,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无私和无畏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赞叹呢?
(改为陈述句)
(2)文章难道不是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吗?(改为陈述句)
(3)他是严嵩的干儿子,敲诈勒索手段十分狠毒。(感叹句)
(4)严嵩任吏部尚书以后,把持朝政,气焰熏天。(感叹句)
17、(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别乱采摘学校的花草。(请用上礼貌用语,并把句子写得更亲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俊当上大队长后,就处心积虑地想把工作搞好。(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笑着对我说:“让我看看你的马草。”(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晚上有大雨。我们要按时到达。(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
19、革命路上有千难万险。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上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照样子,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园地
书,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智慧,还可以教怎样做人。小学六年,你一定读过不少的书。请把你和书的故事写出来,要把感受最深的写具体,要表达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