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晋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耐心——(    )   明白——(    )

    希望——(    )   熟悉——(    )

    悦耳——(    )   缓慢——(    )

     

  • 2、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意写出相匹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

    3.谁道人生再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才使送春归,又送君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无踪迹谁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读拼音,写词语。

    kuí  wú   ménɡ  lónɡ   jīnɡ  yínɡ zhì juàn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_____

  • 5、我能比一比,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3】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 7、品读下面两首小令,填空答题。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马致远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__________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__________之情,给人__________的感觉,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悉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白朴的《天净沙·秋》,前三句用孤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典型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这一片宁静中,突然掠过__________,飞下地面,使人心为之一动。

     

  • 8、阅读欣赏。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见之景。

    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老店不老

    ①一家老店,一把剪刀,一个老人。

    他的腰上系着青蓝围裙,皮鞋擦得锃亮。那整齐的发丝如青草一样,排布头顶。A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③不经意间,我被那墙上的红漆字吸引,红红的“理发”二字,没有招牌,就那样被写在墙上。干练,给人一种精神气。他们说这是老人写的。

    ④老人帮人理发时,总会时不时地冒出一句:“怎么样,这发型挺不错吧?”常来的顾客顾及他年纪大总会敷衍一句:“还行。”只有那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会认认真真地和他较劲儿:“老师傅手艺确实不错,就是发型种类少了点。太老了,不新潮。”老人脸色一变,红一半,紫一半的。

    我担忧地望着老人,毕竟他年纪大了。B

    ⑥几天后,当我再次经过这家店时,店门紧闭。那木牌上写着:“暂停营业”。果然,老人不干了.我摇了摇头,转身离去。

    ⑦风微微吹着,叶子在梢悠悠地摆动。

    ⑧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我的头发越来越长。母亲望着镜子中头发凌乱的我,说:“去找向师傅吧,他最近开门了。”我感到惊讶,原来他不是彻底关门哪!

    ⑨于是,晨起。树叶绿得发亮,树上的鸟儿唱着动听的歌。

    ⑩我走进小店时,老人正在扫地。我准备找个椅子坐下来等老人时,却发现屋内多了一张大沙发和几把旋转椅。那不远处的茶几上还搁着几袋茶叶和几袋瓜子,也许是供客人等候时喝的、吃的。老人扫完了地,围上围裙,从不远处的架子上找出一本书,递给我,面容和蔼地看着我:“你找找着,喜欢哪个?”那上面满满的都是发型,种类繁多,看得我眼花瞭乱。“向师傅,我还以为你不干了呢!原来拜师学艺去了呀!”我和他开起了玩笑。“哈哈!现在的孩子,了不得。以前啊,我呢,太沉浸于过去的荣誉,直到孩子们点醒我,我才意识到该去学习学习了。于是,我放了几个月假,去北京拜师学艺了。”说完,他朝我微微一笑。

    原来,那段时间,他真是学艺去了。C我顿时因为自己的误解,涨红了脸。

    我顶着一个崭新的发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小店。顾客陆陆续续走进小店,无不惊讶于店内的布置和发型的种类,也无不如我般满意地离开。老人望着一个个离去的背影,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仍旧是那老店,老店不老。

    【1】短文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理发老土,听到不满→( )( )

    【2】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不断发生变化。读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体会老人在“我”心中的形象。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3】第9自然段中“树叶绿得发亮,树上的鸟儿唱着动听的歌”一句是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顾客陆陆续续走进小店,无不惊讶于店内的布置和发型的种类,也无不如我般满意地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以“老店不老”为题?联系全文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回到家时,我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儿,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分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在文中“□”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欣慰( )            清贫( )

    反义词:苦涩( )            慌乱( )

    【3】读句子,联系短文内容填空。

    (1)“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中的“故伎重演”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次出现了娘的“笑”,请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想想这两次笑有何不同?

    第一次:(                 )第二次:(                 

    【5】选择(只填序号):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句的作用是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B.“我”并不是完全不懂事,因为“我”开始就计划给娘和妹妹分馒头吃。

    C.文中的两处省略号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D.文中没有对“我”吃第三个馒头的具体描写,是因为前面两个采用相同的方法写得很详细了,读者可以自然地猜测到,不需要再写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7】“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改编题)

    给家乡孩子的信

    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   )我有才华( )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白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能办得到,(   )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它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是著名作家(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讲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作者多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处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段话,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感悟到比生存更有价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巴金爷爷讲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们熟悉的人物中,可以称得上生命开花结果的有 ____________等。

    5“﹏”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并仿写一个排比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文中最后一句话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②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③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④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⑤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⑥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⑦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⑧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⑨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渔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原来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他父亲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⑩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家______ ②笨____________ ④守______

    【2】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______——放贼——送鱼——______

    【3】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下面摘录的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③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我选第______句,批注: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呼应上文哪一句?请将这一句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父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你同意祖父将入室的窃贼放走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一定有很多感悟,试着探究“家徽”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非连续文本阅读。

    纯牛奶营养成分表

    酸牛奶营养成分表

    【1】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酸牛奶的配料比纯牛奶多,酸牛奶中含有果胶。

    B.纯牛奶和酸牛奶一样,冷藏后更好喝。

    C.等量的纯牛奶比酸牛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D.纯牛奶和酸牛奶都需要常温密闭保存,保质期均为6个月。

    【2】李浩宇4月1日买了这箱酸牛奶,箱体上打印的生产日期是2021年2月28日,这箱酸奶还有________月到期。

  • 14、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读书莫忘做笔记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手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钱钟书读书也爱做记,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褒博杂,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他说自己读书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在与安宁。

    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什么样的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1】文中哪句话能最准确、完整地概括全文的内容?用“___”画出来。这句话和我们通常说的“ ”这句俗语意思相近。

    【2】文中告诉我们做笔记主要记__________,做笔记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3】画“_____”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这段话告诉我们常温习笔记可以________

    【4】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学者、作家必须做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做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报刊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最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奇妙的夜晚。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使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那位黑大哥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改为双重否定句)

     

  • 18、按要求写句子。

    1、巍峨的长城犹如一条盘旋在柴山峻岭之间的巨龙。(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人们都夸耀拥有高尚医德和医术的医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楼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主楼十分宽敞,别致美观。(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空的繁星,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成比喻句)

  • 19、按要求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的列是祖国奋勇前的象征。(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精神鞭策自己。(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写人物心理活动时,可以不用“想”来表达。

    例:办案的警官陷入了沉思:难道犯罪分子没有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吗?

    仿照例句写一写你看到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不寻常的音乐会》中的人和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发生这样的互相关爱的事情。请以关爱为题,写一篇习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