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梳理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________写得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2、将下列词语按要求补充完整。
威风( )( ) 虎视( )( ) 得意( )( ) 千里( )( )
( )( )有词 ( )( )有味 ( )( )如生 ( )( )玉立
弄( )成( ) 柳( )花( ) 化( )为( ) 推( )出( )
3、下面的汉字先找一个形近宇。再分别组词。
例:股 一股 投 投靠
炬 ( ) 摩 ( )
埃 ( ) 脂 ( )
4、按要求填空。
“屈”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画。“屈”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使弯曲 ②低头,使屈服 ③冤枉。“威武不屈”中的“屈”应选第____项解释;“屈指一算”中的“屈”应选第____项解释。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六月六,____________,割谷喂老牛。
2.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____。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______。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________。俗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一读,选一选。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在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是( )。
A.孤村落日残霞 B.轻烟老树寒鸦
C.一点飞鸿影下 D.白草红叶黄花
7、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是_________朝的豪放派词人。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
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写出雨的细微。
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8、阅读鲁迅的《自嘲》,完成练习。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①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①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②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运气。
B.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在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C.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包含着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
【3】对待敌人时,我们应该“_________”;对待人民时,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选择诗句填空)
9、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和朋友都跑来了。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了一种复杂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拗口。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另一座城市去读书。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祥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一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给文章第五自然段的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作者两次抗议妈妈喊他小名时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
(1)第一次抗议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抗议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车站送别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写妈妈,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可不可以喊“我”的小名?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19分)
(1)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这段话中伯父的表情变得严肃是因为他由车夫的遭遇想到了旧社会 ,联想到更多 的中国人民,心情变得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 和对旧社会的 (10分)
(2)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的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熄;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
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
的人。(5分)
(3)“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1、阅读理解。
【材料一】名著阅读情况:阅读人数居前五位的名著是《安徒生童话》《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和《格林童话》。同学们说,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品位。成长,离不开文学名著的滋养。
【材料二】影响阅读名著的因素:
选项 | 因素 | 人数 | 所占比例 |
A. | 找不到书 | 70 | 33% |
B. | 没时间 | 105 | 49% |
C. | 不喜欢 | 38 | 18% |
【1】材料一中的五部名著,多有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请任选一个特点,从五部名著中找出一个例子作具体分析。
我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举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例子,对材料二的图表作说明和分析。(从B、C中任选一项)
例:选A
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名著的因素是“找不到书”的同学有7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
家里藏书不多,而学校和社会上图书馆又未能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另外,书价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选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雨还在下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暴雨倾盆,天地间浑沌一片……
老大扑腾腾坐起来,心也跟着扑腾腾地跳。老大拉亮灯,推推身边的媳妇。媳妇一骨碌爬起来,“咋?屋里进水了?”
“我是担心咱爹咱娘……”
“说梦话吧?爹娘不是住在咱家吗?咱住的可是爹娘的老屋。要塌,也是这里塌,咱那屋,结实着呢!”
“结实归结实,可那边地势低,万一进了水,也不是闹着玩的……”
“门前有土埂,屋后有排水……哪能呢?睡吧,睡吧。”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暴雨倾盆,天地间浑沌一片……
老大扑腾腾坐起来,心也跟着扑腾腾地跳。这回,媳妇没用推,也跟着坐起来。
“你到底折腾个啥?还让不让人睡觉?”
“我还是不放心……咱爹咱娘都七十多岁的人了,屋里一旦进了水,跑又跑不得……”
“要不,你去看看?”
“嗯,看看。”老大麻利地穿衣,下地。
“把我一个人撇屋里?我也去!”
穿好雨衣,摁亮手电。老大和媳妇拧开门,一头扎进暴雨里。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暴雨倾盆,天地间浑沌一片……
老大和媳妇跌跌撞撞来到自家门前,一切安好。
媳妇说:“我说没事,你偏不信。这回安心了吧?”
老大和媳妇磕磕绊绊地原路返回。刚到院门口,眼前的一幕就把他们惊呆了——
屋子塌了……老大和媳妇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脸上淌着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
雨还在下……
【1】这篇小说由三部分组成,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老大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你体会到老大是个_________的人。
【3】文中多次出现了“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雨很大。
B.渲染环境的恶劣,更能衬托出老大和媳妇对爹娘的关心。
C.首尾呼应,突出中心,体现了小说的特点。
【4】“老大和媳妇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脸上淌着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老大和媳妇的脸上淌着的只有雨水。
B.因为房子倒了,老大和媳妇很伤心,所以哭了。
C.老大和媳妇没有想到会因为出去查看爹娘住的屋子而逃过了一劫,所以感慨万分,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5】这篇小说和学过的课文《桥》,是否有相似之处,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烧炭工和绅士
①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高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③“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④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⑤烧炭工以和事佬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⑥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⑦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没有理会,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且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⑧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⑨“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⑩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⑪“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1】“趾高气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是因为__________。
【3】从短文第⑥⑦⑧段可以看出绅士( )。(多选)
A.对孩子严于教育,要求孩子有错必改
B.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
C.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尊重孩子
D.看不起烧炭工和他儿子
【4】第⑩段写到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他可能想说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从加点词“用力”可以看出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 ______
(2)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是因为他担心两个孩子再次吵架。 ______
【6】读画“ ”的句子,为什么说这是“最精彩的一课”?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包括( )(多选)
A.忧虑。
B.紧张。
C.担心。
D.自责。
【2】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的矛盾心理包括( )(多选)
A.担心。
B.痛苦。
C.期盼。
D.紧张。
【3】根据上面两个文段,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带“把”字的句子和带“被” 字的句子。
例:他打碎了花瓶。
他把花瓶打碎了。花瓶被他打碎了。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1)大水淹没了庄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源的籍贯是湖南省隆回县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照样子,用一句话描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全班同学个个感到自豪。(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2.他是一个好学生。(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一想到去世的母亲,我就泪流满面。
改成反问句:
②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0、按一定顺序排列下列词语.
(1)海鸟 动物 海鸥 生物
(2) 尽情游赏 慕名而来 怅然而返 恋恋不舍
(3)一道红霞 晨曦初露 万道霞光 红日薄发
21、习作。
题目:心愿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
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