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学过或积累的内容填空。
(1)“云烟万里觅知音,高山流水传佳话”说的就是《_____》的故事。“锺子期死,伯牙_____,终身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道出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深厚的感情。现在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
(2)词写景,辛弃疾的“_____,清风半夜鸣蝉”从视觉和听觉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诗言情,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_____”抒发了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诗中有生活,王安石用“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盛赞杨家庭院的清幽;诗中有典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借典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是三国时曹植的“________,________”,是宋朝陆游的“位卑________”,是现代鲁迅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________……”
(4)本册书中,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________的渔夫和________ 的桑娜,________的老汉,________的少年闰土,________的________。
2、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古诗百花园中,有山有水:“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有风有雨:“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有香有色:“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____。’”这句话中“志”的意思是______,锺子期说的话意思是______。
(3)“______,下面是海边的沙地,______,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楂尽力地刺去。”这个少年是______,这段话的作者是______。
(4)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中,阿廖沙遇到的好人有______,相关的故事情节有______,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
3、补充词语并解释横线字的意思。
奇(_____)怪(_____) 高(_____)可(_____) 兴(_____)安(_____)
盛(_____)凌(_____) 目(_____)所(_____) 变(_____)莫(_____)
惟(_____)惟(_____) 心(_______)手(______) 囫(_____)吞(_____)
洗(_____)恭(_____) 郑人买(______) 不(_____)其(_____)
4、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习题。
①笔走______ ②______绕梁
③______登场 ④五______不______
(1)与词语①一样形容书法艺术的词语有:________;词语②的近义词是________。
(2)词语③与________有关,请用它写句话:________。
(3)词语④会让你想到:________、麦、________、菽、稷等五谷。
5、根据意思写出与“笑”有关的词。
(1)无意义地一个劲儿地笑。(________) (2)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________)
(3)轻蔑地笑。(________) (4)阴险地笑。(________)
6、阅读《浪淘沙·其七》,完成习题。
浪淘沙·其七 ①
〔唐〕刘禹锡
八月涛②声吼地来,头高数丈③触山回。
须臾④却入海门⑤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①〔《浪淘沙·其七》〕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③〔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
④〔须臾〕片刻。
⑤〔海门〕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南边龛山,北边赭山,两山相对耸立于江海汇合之处,就形成了海门。
【1】“头高数丈触山回”中“触”应解释为哪一项( )
A.接触
B.触摸
C.撞击
D.感触
【2】诗中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的是哪一句(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3】诗中能体现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的词语是哪一项( )
A.雪堆
B.卷起
C.却入
D.须臾
【4】诗人由远而近,由动及静地描写了钱塘潮涨潮退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八月钱塘潮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请选择潮涨或潮退其中一个镜头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
7、认真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完成选择题。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之情(①悔恨 ②爱国 ③自豪)。
8、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1】寒号鸟为什么不筑巢垒窝?( )
A.因为它已经筑好巢穴了。
B.因为它知道玩乐,不想筑巢。
C.因为寒号鸟不会筑巢。
【2】用一个词语形容寒号鸟的特点。( )
A.懈怠懒惰
B.胆小怕事
C.吃苦耐劳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告诉我们要做长远打算、顾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得过且过,要用勤劳创造美好生活。
B.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为人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得事业的成功。
C.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有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10、课内阅读。
《盼》选段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 )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给“望”“静”组成词语,然后填入括号里。
【2】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说一说。这一比喻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作者的心理活动,这里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雨后的景象。
11、课内阅读。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幕,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梁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交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哇。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照样子,写词语。
活生生(ABB式) ______ ______ _______
叭叭(拟声词) ______ _______ _______
【2】用“_____”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3】夏天的生长有什么特点?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4】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的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夏天里还有哪些事物也在生长呢?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并用句子表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练习。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________有着________的关系,也预示着________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2.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是我们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我们的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炮手
①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法国军队向侵入巴黎郊外的德国军队发动攻击。
②将军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
③“喂,炮手!”将军没有回头,高声叫道。
④“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⑤“你看到那座桥了吗?”
⑥“看得很清楚,将军。”
⑦“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
⑧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⑨“这是德军一个驻地,伙计,给它一炮!”
⑩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⑪硝烟过后,军官们纷纷拿起望远镜。
⑫“干得好,伙计!这座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了!”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
⑬可是,他吃了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⑭“你怎么啦,炮手?”将军不解地问。
⑮“请您原谅,将军。”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
【1】联系短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
喝彩: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三个词语是对人物什么的描写?这三个词语的顺序调换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炮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读一读小说的结尾,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炮手为什么流下了两行热泪?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快乐阅读。
中国结由一根红绳缠结而成,不管这根绳子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怪不得海外的华人特别喜欢中国结,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织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
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因此,中国结又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离不弃:_____________“头”:__________________
【2】“炎黄”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中国和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为什么喜爱中国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仿写句子。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清香;叶从夏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从秋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从冬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反问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 秋天来了。(改为拟人句)
(2)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引述句)
(3)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4)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改为“把”字句: 。
2.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
改为反问句: 。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仿写一句话: 。
19、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完全不必拿上舞台。(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春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江北、江南的山川和田野。(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20分)
请以“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歌颂无私的父爱或母爱。要求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