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别出心(_____) ②技高一(_____)
③虎视(_____)(_____) ④威风(_____)(_____)
⑤心(_____)意足 ⑥大步(_____)星
⑦怒气(_____)(_____) ⑧泰山(_____)(_____)
1.与“棋高一着”一词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与“大失所望”一词的意思相反的词语是(_____)。(填序号)
2.“聪聪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句中画“ ”的部分可以用(_____)来替代。芳芳走路步子跨得大,走得快,我们可以用(_____)来形容她走路。(填序号)
3.③④⑦这三个词是ABCC式结构的词,像这种结构的词语还有: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句积累与运用。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___________;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__________,你告诉我,_________?”本段话出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第一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二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的春节》是_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课文是按___________顺序写的。
3.《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文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小孩认为___________;另一个小孩认为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
4.《迢迢牵牛星》是__________时期的五言诗,本诗借_________的传说,抒发了___________。
5.《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____________,文章的__________线索非常明晰。
3、词语解释 (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__: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__________: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4、修辞方法我知道。
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一个“蹿”字生动地写出了小花猫的 ,而对“我”的描写更是充满童趣,一个 、 的孩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忍俊不禁。
5、辨字组词。
戚( ) 磊( ) 溃( ) 泡( )
威( ) 垒( ) 馈( ) 咆( )
6、读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下面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花木成畦(guī qí) 排闼(dá tà)
【2】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净无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出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所居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自己无法过这种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7、诗歌赏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原文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喜踏岷山。
【3】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8、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江郎山和韵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①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高。②干:这里指接触。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夏天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
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种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dan)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文章第②~④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写了夏天的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内容。
【3】请你展开想象,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冬之色”。
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夏天的 ___________之情。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家乡草原的赞美和热爱。
B.通过用了“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令人难忘。
C.“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景物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2】下面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B.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C.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老师的笑容。
【3】读了这篇课文,你还联想到哪些与草或者离别有关的诗句?写一写。
(1)与草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离别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片段,完成练习。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哪句是直接写景?用横线画出来。哪句是作者的感受?用波浪线画出来。
【2】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图内容写一句话,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自然的智慧
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的一部分已。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万亿多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考,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使人体花朵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的。
这样看来,人类就只是自然肌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一样,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1】画线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短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应该顺应大自然而不是去违背大自然,因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B.人类富有智慧是因为人类会思考,能理解想象,有意识,这是大自然所不能企及的。
C.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
D.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4】短文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火 光
柯罗连科
①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qīqīng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②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③“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④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⑤“远着呢!”
⑥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zhàn fàng、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⑦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zhà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⑧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⑨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让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⑩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qī qīng zhàn fàng zhà
( ) ( ) ( )一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蓦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全文.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①一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1)“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句话中的“好像”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与“火光啊毕竟就在前头!”这两句话 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写一写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整篇文章,你觉得题目中的“火光”有几层意思?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陈列 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4】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月色皎洁、清亮如水的景象。(仿写句子,要求引用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4分)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2)如果不能实现梦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①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②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18、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面句子改写为转述句。
渔夫搔搔后脑勺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______________
20、“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我把《水浒传》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表达与交流。
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发挥想象,把“我”可能经历的事写下来,注意叙事完整,不少于500字。
月宫游记 我和大象比本领 我是魔法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