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写规范。
wéi kǒng yán jùn pái huái dān ge
( ) ( ) ( ) ( )
wàn xiàng gēng xīn jiàn wēi zhī zhù
( ) ( )
2、读拼音,写字词。
xī( )牲 恐bù( ) 严jùn ( ) pái huái( )
fù( )盖 yán( )酸 干cuì( ) tān fàn( )
3、读拼音,写词语。
1.屋外寒风呼啸,xiōng yǒng péng pài_____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2.风xiān qǐ_____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3.这种天气真的很zāo gāo_____,大雨 lín shī____了老人的衣服,他禁不住zhòu qǐ_______了眉头说:“真倒霉……”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暴露无________ ②别出心________ ③_______高临下 ④千钧一_______
⑤坚强不________ ⑥________钉截铁 ⑦热血______腾 ⑧独具______心
词语④中所填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词语⑤ 所填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中,词语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一对近义词。(填序号)
情况极其危急,我们可以用词语___________来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我们可以用词语________形容。(填序号)
5、比一比,再组词。
捐( ) 炽( ) 抄( ) 讳( ) 呵( )
绢( ) 织( ) 吵( ) 伟( ) 河( )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两首词都是____代大词人所写。前一首作者是______,后一首作者是_____。
【2】两首词都描写了月亮,前一首描写的是______月,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后一首描写了______月,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两首词所描绘的月夜景象,前者展现了一幅色彩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者展现的是色调__________的画面。
【4】判断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缺月挂疏桐”这诗句描写非常巧妙,“缺”和“疏”二字,写出了一种残缺的意境,传达出作者哀愁的心境。_______
②“西江月”和“卜算子”是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和“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词牌名。______
③前一首词重在抒情,后一首词重在写景。_______
【5】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吟》一诗紧扣石灰的特点。请选择一句诗具体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面的资料,再读《石灰吟》,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为什么?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其一)
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A.浪淘沙是词牌名。___
B.诗的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___
C.簸的意思是颠簸。___
D.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是宋代人。___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写出来黄河___________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黄河____________的特点。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引用了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同时展开想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9、阅读理解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日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语句,谈谈你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自然段中加点的“别的一切”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又加快了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有什么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回眸室。
《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作者是 ,讲述了一件 ,表现了残疾青年 的精神,同时突出了我 。歌颂了 。
11、阅读理解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节选)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 800平方米,体积有1 596 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图画。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向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第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人民大会堂的_____________以及在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________ 。
【2】第二自然段画“____”句运用描写 (___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表现出人民大会堂的高大雄伟。
【4】大会堂建筑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运用。
张君燕
在南方的一座小城,和朋友走进一家小店,我的目光立即被休息区的一方石桌吸引了过去。这方石桌——也许更应该称之为石块,未经太多加工和打磨,几乎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仿佛刚从山里开采出来,就直接运到了这里。粗犷、朴实、本真,以至于我只看了一眼,便入了心,而且熟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问店主,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店主的回答完全印证了我的猜测——它来自太行山。
没错,这是一块太行山石。店主和我一样,是北方人,生活在太行山下。来到南方发展后,多年的生活已经让他完全融入了当地。只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忘不了家乡,尤其是他从小流连其间的太行山,以及儿时抚摸过多次的太行山石。于是,他千方百计托人从千里之外运来这么一块石头,经过简单地修饰后,变成了休息区的茶几。路过的顾客可以坐在旁边歇脚,时间充裕的话,还能沏一杯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品读太行山石。
“当茶水泼洒在上面的时候,我能闻到家乡的味道。”店主说着,将新沏的一杯热茶倒在石桌上。茶香袅袅中,另有一股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泥土的芬芳相似,却又多了几分硬朗。那是太行山石独有的味道。
对于有的人来说,第一次看到“太行”二字,是在书本上的课文《愚公移山》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事实上,当你真正站在太行山上,方知眼前真实的情形,较之书本上的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太行山巍峨雄伟,叠石成山。而且山石格外坚硬。远古的神话故事,历史的刀光剑影,以及英雄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都随着亘古不变的太行山石一同流传下来,延续至今。
在太行山,石头是绝对的“主角”。石头铺的路,石头砌的桥,石头盖的房子,包括这里的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具——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碗、石……都与石头有关。太行山石为人们的日子增添了一道道风景,或者说,太行山石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
看着眼前这块远道而来的太行山石,我不禁想,在来到这里之前,它有过怎样的经历呢?它曾经站在高高的太行山上,历经千百年的时间流转。它一定目睹了无数往事,收集了无数故事。如果用心倾听,它或许会告诉你,它所经历过的那些烈日,那些风雨,那些地动山摇。那么多的壮观和震撼,它都经历过,却依然岿然不动、坚硬如铁。
那一刻,我好想去太行山,亲手抚摸那些太行山石,感受它的硬朗、稳固与坚韧,以及藏在其背后的那些打动人心的岁月时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7日第20版)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亘古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岿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①一方石桌 ②太行山石 ③朴实的茶几
【3】一入小店,石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行山石独有的味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我之所以一眼就能认出这方石桌的来源,是因为_____________;店主把它从运过来当茶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反复地观察它,欣赏它,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远古的神话故事,历史的刀光剑影,以及英雄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都随着亘古不变的太行山石一同流传下来,延续至今。”读了这句话,联系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你想到了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 chén bù 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 qínɡ huà 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14、阅读天地
丁香结(节选)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为什么古人会由丁香花提出“丁香结”这一说法?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勾画,提取信息填一填。
一是“形似”,丁香花的花苞_______________
二是“移情”,古人的诗句中丁香结常常负担着______
【2】文段中加点的“丁香结”是指:
A.丁香的花苞
B.人生不顺心的事
【3】用“ ”画出丁香结引发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再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谈一谈你对作者思考的理解。
15、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16、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同学们下了决心,非要登上山顶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反问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改为反问句)
_____
(2)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改比喻句)
_____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
(4)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
21、妙笔生花苑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枝头的新绿,夜空的圆月,绽放的鲜花,鼓励的掌声,信任的目光,欢乐的相聚……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最美的风景。请你以“最美的风景”为题,细细描绘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