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学天地。
(1)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意写出相匹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空。
①钟子期死,伯牙破琴(______)弦,终(______)不复鼓琴。
A.决 B.绝 C.身 D.生
②祖宗疆土,当以(______)守,不可以尺寸(______)人。
A.死 B.坚 C.予 D.与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伽蓝为僧伽蓝摩的简称,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或寺院的通称。 ( )
2.收缩,皱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 )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 ( )
3、来中国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有的
说:“_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词语,完成练习。
①势不可(____) ②(____)(____)撞撞 ③不(____)思索
④(____)(____)不安 ⑤自(____)自(____) ⑥天真(____)漫
(1)词语①中所填字的读音是______。词语③中所填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来描写人的心理的词语是_____;形容“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词语是_____。(填序号)
(3)选词填空。(填序号)
一群________的孩子们在碧绿的草地上愉快地玩耍。
5、《好的故事》内容感知。
1.本文采用了__的结构,写了作者梦中的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
A.分— 总 B.总— 分 C.总— 分— 总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____—____—____。
3.文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一幅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
6、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词牌名 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____”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_________景象。
【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
【2】诗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都用了( )的手法,第一首明写( ),实质要表达自己( )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 ),赞扬了它们( )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 );“尔”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本学期在百花园中学过一首陈毅的《青松》,请你把它写下来。
9、阅读《少年闰土》片段,答题。
①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②“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③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读第①自然段,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素:___________。 如许: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自然段写了闰土说的一件新鲜事是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反复出现“不知道”三个字,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雷雨》回答问题
晌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蝉在枝头拼命地叫着。一阵大风吹过,吹得树枝乱摆。地上,成群结队的蚂蚁正在忙碌地搬家。不一会儿,风卷乌云,滚滚而来,天像是到了傍晚,一阵比一阵暗。刹那间,闪电似金鞭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在这电闪雷鸣之中,“哗哗哗”,大雨从天上倒下来了,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上了无数的大珠链。雷雨中,行人打着伞在泥泞的小路上吃力地走着。白亮亮的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直响。渐渐地,雷声小了,雨点也小了。云散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香味迎面扑来,天地间变得凉爽极了。
【1】自己的话概括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
(1)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内容,将短文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明。
11、课外阅读。
在十六七岁时学会握手
出发前夕,我将班里56名不过十六七岁的学生分成了28组。我告诉他们,这次外出游玩,只能有28人跟队而行,剩下的一半,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里自习。
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他们觉得我的安排严重不公,因为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次机会,而甘愿待在闷热乏味的教室里。他们决定用沉默来抵抗我的不公,他们想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迫使我就范,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台下开始窃窃私语,我在讲台上严肃地说,我绝不可能改变主意,但你们之间,是同学,是友谊,不管我把你们56人分成了几组,带走了几个人,你们的情谊仍旧不会改变。对于你们的搭档,你真就如此吝啬?连一次小小的机会都不肯让给他?
这番话,再度使他们陷入沉默。在他们未出结果之前,我转身离开了教室……
清早,旅行社的大巴开进了校园,班长将最后的名单递给了我,不多不少,整整28人,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他们的谦让,令我肃然起敬——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家庭拮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强者让给了弱者,男生让给了女生。名单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不难看出,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临行前,我要求外出游玩的学生主动握一握那些让出机会、甘愿留在教室里的同学。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56只十六七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们相互寒暄,微笑叮咛,没有半点火药味儿。
旅行的途中,我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写一篇简单的游记,送给这28组里的另外一个人,让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你的快乐以及这沿途的美景。
回程之后,没有一人欠交游记。不管是多么顽劣、多么厌学成性的孩子,他们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了这次作业。甚至有的人,还在游记的背后附上了一张鲜艳的彩笔画。当他们把游记主动送给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时,阳光忽然灿烂起来,我让他们再次握手,感谢胸怀宽广的同学,他们的右手,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没有谁因错失了这样的良机而沮丧,也没有谁后悔当初的抉择。
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些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都学到了……
【1】请你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自然段中同学们的表现在变化,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哗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名单的成员“特别”之处在哪里? 请在文中用浪线画出来。
【4】第三自然段中,老师离开教室后,假如你是其中一名学生,请补写你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些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都学到了……”你觉得他们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开国大典》(节选)
①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 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②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 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 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 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 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 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 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③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④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 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 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 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 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 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⑤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第①—③段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开国大典阅兵的场面,请概括这三段的内容。
第①段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第②段写_____;第③段写_____。
【2】文章有多次描写群众的场景,文中的画线句表达了观看大典的群众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描写受阅部队时,点面结合,先“点”后“面”,条理清晰,场面壮观。
B.介绍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这是“点”。
C.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
D.各具特色的队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阅兵式是热闹喜庆的气氛。
【4】阅读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红流”不能改成“人群”,理由是___________。
(2)加点词“光明”不仅指___________,而且也指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5】以下是 2019 年 10 月 1 日国庆 70 周年阅兵解说词中的一段:
坦克方队气势磅礴,22 辆 99A 坦克呈“箭”形布阵。70 年前,开国大典上的受阅坦克是“万国牌”,今天国产主战坦克实现了火力、机动力、信息力、防护力的融合,尽显“陆 战之王”的磅礴气势。
根据你观看的阅兵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阵,仿写一句,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_____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发现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一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他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起。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儿家乡的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未,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糖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在横线上给短文补上题目。
【2】请你从文中找出三个最能表现朋友渴望得到枣核心情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儿家乡的味道”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家庭事业都如意”中的“如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想一想,“我”缺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1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
【3】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概括在下面。
【5】这段文字从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答案】
【1】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 ” “有……还有……
【3】拟人,使内容生动、形象。
【4】翻砖找蜈蚣;按斑蝥的脊梁;找何首乌根;摘何首乌根。
【5】颜色、形态、声音、动作、味道
【解析】
【1】
试题分析:略
【2】
试题分析:作者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在勾画园中景色时,用了两个“不必说”,把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葚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
【3】
试题分析:略
【4】
试题分析:翻砖找蜈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按斑蝥的脊梁: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找何首乌根: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起它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一块根像人形的。摘何首乌跟: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
【5】
试题分析:略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6届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我的百草园 练习卷
【关键字标签】
【结束】
课外阅读。
鲁迅读书
鲁迅小的时候,酷爱读书。爱看书,看抄书,把书看做宝贝一样。
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少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①随便 ②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①赶紧 ②于是)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鲁迅小时候对于书籍(①比较 ②特别)爱护。看书的时候,他(①通常 ②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了爱书如宝的好习惯,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1912年至1936年间,就有几千多册。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宝贵的藏书了。
【1】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对应的成语。
(1)广大繁多,形容书籍或资料多得无法计算。 ( )
(2)欢乐得就像发了狂似的,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 )
(3)连在睡梦中也追求,形容愿望十分迫切。 ( )
(4)牢记于心,永不忘记。 ( )
【2】请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3】文中有一句话十分精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对书的感情,起到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请你用“______”把这句话画出来。
【4】用“||”给第4自然段分层,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地等待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情境,通过描写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表现自己的心情。
在全市举办的作文比赛中,我脱颖而出,站在了冠军领奖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努力,小明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大大改进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肯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易容(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改换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雨悄悄地来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爸爸对我说:“我今天晚上不回家吃饭了,你妈妈做饭,你来帮忙。”放学后,我应该这么跟妈妈说:_________。
19、句子模仿秀。(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它们色彩热烈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
(2)北京城这秋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20、按要求写句子。
1. 蜥蜴参观住宅。(扩句)
2. 迷路的小黑虫左冲右撞,像 (写比喻句)
21、习作。
题目:生活因_________而精彩。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