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例词,写词语。
华盖如伞:
笑吟吟:
兴致勃勃:
2、读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shùn jiān dàng yàng píng zǎo dǒu rán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将“朗”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语段中的括号里。
在一个天气_____的晚上,一位性格_____、笑声_____的小姑娘,独自在______的灯下,______一首诗歌。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草原 ( )的衣裳 ( )的甜香
( )的风光 ( )的愁怨 ( )的微笑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中向往,指对某物或某人有好感。(______)
2.魁梧;高大。(______)
3.明亮美丽。(______)
4.把铭文刻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______)
6、古 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⑤总关情⑥。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②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③些小:小小的。④吾曹:我辈,我们这些,我这样的。⑤一枝一叶:本意指竹子的每束枝叶,暗喻民间的老百姓的点点滴滴。⑥关情:关心,动情。
【1】【品词析句】读诗句,完成练习。
理解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读诗句,完成填空。
这首诗以“______”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想到百姓的疾苦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___ 。
【4】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使弈秋____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思援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为是其智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家。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_____的思想。
3.文中刻画了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请你用成语分别形容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并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A.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B.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C.学习的好坏不在智商高低。
9、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 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 瞻)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③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 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文中画“----”的句子用了_____ 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②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文字,在写法上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重点写了 和 。 “直奔”用词准确,反映出人们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会场的设置和布局。
D.以上都正确。
【6】选文写的是________的场面,作者按________顺序,略写________的情况,详写 ________和________的情况。
【7】“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表现了大典开始前( )
A.场面的宏大
B.广场的美丽
C.群众很激动
D.群众很高兴
【8】说说文中画线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①直奔:________
②一齐:________
【9】第③自然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选段分别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比喻过去的日子,形象地写出了时间____________的特点。
【2】加点的两个“赤裸裸”分别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中的“痕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这句话作者暗示自己的生活、工作都___________,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作者一连六问,把这些句子改为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空间
外婆的手纹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不伦不类——(______) 朴素——(______)
【2】外婆做针线活时,衣着是 ,地点是 ,神情是 。
【3】“我”童年时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文,你认为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惟一的听众究意是一个怎样的人?
13、阅读。
看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④自然段中“铿锵”的意思。
铿锵: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内容用恰达的词语概括观众情绪的变化。
安静等待——( )——( )——仰慕崇拜
【3】文章用“//”分成了三部分,请你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从( )、( )、( )、( )这四个方面描写了梅兰芳的表演。本段还多次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请你找出两处,用“ ”画出来,并写写有什么好处。
【5】短文既然主要写人,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天气的闷热和剧场的安静,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最后才点明这位艺术家是梅兰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丰碑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他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
③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④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⑤将军的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前面……前面……有人冻死了……”
⑥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⑦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飞雪打熄;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他的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⑧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音。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⑨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⑩“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⑪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他就是军需处长……”
⑫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⑬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第①段和第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___和___。
A.突出行军的艰难 B.衬托战斗的残酷
C.渲染气氛的悲壮 D.暗示结局的悲惨
【2】第⑥段中“将军愣了一下”的原因是_____;第⑫段中“将军愣住了”的原因是_____。
【3】第⑦段对军需处长的____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军需处长衣着单薄是因为____。
【4】将军得知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缩写句子。
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下面的情境写几句话,描绘看到的景象,分别表现心情“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尼尔斯使劲地把马丁拖到湖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逃不出我的手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出现了人的脚印。(缩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下句子
(1)改成反问句。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转述句。
老班长摸摸嘴说:“我早就吃过了。”
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听了老班长的话,小战士不得不咽下鱼汤。
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把句子改一下吧!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缩句)
(2)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这条超级豪华游轮上有直升机.(缩句)
(3)小明爱钓鱼。(扩句:至少扩两处)
(4)人类在糟蹋了地球之后,根本不会有美好的生活环境。(改成反问句)
(5)小木匣被科里亚埋进十步远的坑里。(改成把字句)
_
(6) 的小朋 地做游戏。(填合适的词语)
20、漫步句子关。
公象睁开眼睛。
扩句:________
21、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
(1)中国 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 昆山市 昆山市实验小学六(1)班
(2)准备活动 领奖品 冲到 起跑
(3)全部 没有 少数 一半 多数
(4)头部 身体 上身 牙齿 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