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句盘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2.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曹植
3.“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人迷的样子,请你也照样子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例: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妈妈正在chú(______)房里削水果,突然从角落里cuàn(______)出一只老鼠。妈妈正要抄家伙打它,它却shùn(______)间líng lì(______)地从妈妈胯下逃走了。
(2)xián(______)乐四重奏是令人táo(______)醉的演奏形式,许多作曲家都在精心为这次音乐会上的四重奏pǔ(______)写乐曲。
(3)望着páo xiào(______)的洪水,望着堤岸边等待救援的群众,李书记zhòu(______)起了眉头,紧咬着嘴chún(______),在努力想办法加快救援速度。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屡次。 (___________)
2.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__________)
3.形容人态度温和,使人愿意亲近。 (__________)
4.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_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_________我从小生活在农村,________从没见过电灯。
2.这火光_________微弱。_________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3._________山多高路多险,我们_________要努力向上攀登。
5、按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这句话里两个“有的人”分别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一个“活”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________;第二个“活”充满了________和________。
【2】这句话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7、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_____ 逶迤—— _____
磅礴—— _____ 云崖——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_______,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先补充诗句,再用“/”画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这两句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 ③渡(_____)
④夺(_____) ⑤翻(_____)
【3】“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用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__。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之情。
【5】你还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些故事?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叙事性作品,完成小题。
善良的种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 )→( )
【2】第②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画线句,简要说说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心境。
(1)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
【7】“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节选)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________________
咏唱:_______________
溢满:________________
疾驰:_____________
【2】选文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时间是_____,地点是______,人物有_________,所写的事情是_____。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这句话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的心情。
【4】描写埃斯内尔动作的词语是______、_____,描写神态的词语是______,这些描写说明________。
【5】读着文中描述的送别的感人场面,你会联想起哪些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梁容若的《夏天里的成长》回答问题: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谈谈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从文中找一下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事物的成长过程,各写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许多农谚,根据课文谈谈作者使用“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富有哲理的短文,结合最末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中国皮影戏
①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记载,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心切,不理朝政,术士发明了皮影戏,以解汉武帝相思之苦,这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②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首先将兽皮处理干净,用药物使其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再镂刻成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是独立的,最后用线连成一体,分别加上连杠用以操纵。
③皮人的女性服饰多用凤、花、草、云等纹样,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矮的仅有10厘米左右。
④皮影戏表演时,由艺人在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人,一边唱述故事,同时配以音乐。表演神话、武打故事时,人物或腾云驾雾,或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皮影戏深受观众喜爱。在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五十家。
⑤皮影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对丰富世界艺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⑥在元朝,皮影戏一度随着蒙古大军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后来,皮影戏被法国传教士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1】文章第1﹣4自然段分别从 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向人们介绍中国皮影戏。
【2】文章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_____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
【3】下面这句话放在文章中哪个位置最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为传承和发展皮影戏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谷的起点
林清玄
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我,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四十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个学生。”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的孩子不会再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四十一名呀!”我说。妇人听了展颜而笑。我继续说:“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唯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烦恼,鼓励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会走出来。”
过了不久,妇人打电话给我,向我道谢,她的孩子果然成绩不断往上爬。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1】文中的“我”是怎样劝说烦恼的妇人的?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后,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3】请你从关键语句和人物描写方法上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学习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
14、阅读说明性文本,回答问题。
中国“天眼”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地称作中国“天眼”,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项目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建设巨型射电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着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千米。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选自《百度百科》)
【1】对FAST的应用价值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为自主导航制作脉冲星钟。 B.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
C.提供不同效率的地面观测。 D.跟踪探测日冕的物质抛射。
【2】对第一自然段中“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是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唯一。 B.是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
C.是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一个。 D.是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重点。
【3】第四自然段中“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千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4】第四自然段中“星罗棋布”写出了“天眼”的什么特点?( )
A.天眼的巨大,天坑的巨大。 B.“眼眶”是钢铁结成的圈梁。
C.“网结”的数量多,散布范围广。 D.“网结”的排列有序,非常整齐。
【5】第五自然段中为什么写到“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
A.举例子说明“天眼”可自如转动调整视线的指向。
B.举例子说明“天眼”不仅非常大,视野也非常远。
C.打比方说明“天眼”不仅非常大,视野也非常远。
D.打比方说明“天眼”可自如转动调整视线的指向。
【6】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30个足球场大小”?( )
A.运用作比较分别介绍了射电望远镜的大小和形状。
B.运用作比较分别介绍了球形反射面的大小和形状。
C.运用打比方分别介绍了射电望远镜和FAST口径的大小。
D.运用作比较分别介绍了射电望远镜和球形反射面的大小。
15、根据“大方”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①表示不小气: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不拘束: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在事实面前,他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
2.在“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改病句)
3.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的葬礼。(缩句)
4.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踢球呢?(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鸟儿放开嗓子鸣叫起来,好听极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头上的那一摞碗突然摇晃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笑着对我说:“我教你毛笔字的写法。”(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练习。
1. 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的结束。(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一次,表演艺术大师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来我家,自然要看我的表演。(请用“自然”的另一个意思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把下面句子变成陈述句,并比较一下表达情感的强弱。
对这位年轻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啊!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她理解我。
她自己就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20、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月色皎洁、清亮如水的景象。(仿写句子,要求引用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一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六(1)班教室
人物:学生 李明
班长 张晓兰
班主任 李老师
要求:(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2)故事要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3)丰富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4)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5)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