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______)青山 一(______)圆月 一(______)苇叶
一(______)柳絮 一(______)新月 一(______)柳丛
2、查字典填空。
1.“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瘦”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是
,表达了两人之间的 。后人把他两的故事用成语 来传达。(4分)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______________。
(2)月亮越升越高,_________________。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_____________,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京剧趣谈》中,针线属于______(真实 虚拟)的道具,“刀(枪)下场”属于_______(动态 静态)的亮相。
(4)《书戴嵩画牛》中,“_______,______”揭示了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的道理。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寒食》一诗中描写寒食节赐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诗题)描写的是____________的习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体现了这个节日的习俗。
(2)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感受到了被称为藏文化“活化石”的____________艺术的神奇魅力;认识了____________的鲁滨逊、____________的尼尔斯、____________的汤姆·索亚;____________的李大钊、____________的董存瑞、____________的张思德。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一字值千金。”的读书方法。
(3)“八千多日子已经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__________________。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句话提醒我们要____________,正如《长歌行》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__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叔叔的一番开解使我如沐春风,茅塞顿开,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明明贪玩,学习不够努力,妈妈看到了,就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他要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和“百善孝为先”道理相似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加点词语。
任尔东西南北风。尔:___________
【2】下列停顿正确的是( )。
A.立根/原在/破岩中
B.千磨/万击还/坚劲
【3】这首诗表面是在赞美____,其实是借此表达诗人_______的品格(精神),这种表达方法叫_________。
7、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共____句,全诗是围绕“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2】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用的词是“__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______”,但是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________”。
【3】描写红军翻过了雪山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赞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扬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明豪迈的气概。
8、诗歌鉴赏。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________________
进入高中以后,随着新入校的新奇和喜悦渐渐退去,我们陷入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中。 父母的期盼,老师的叮咛,像鞭子一样轻轻拍打在我们身上,以至不敢有片刻松懈。
那天中午,我倚窗朝外看,宿舍楼下的花开了,黄灿灿的迎春花,粉色的桃花,白而硕大的玉兰花……“我们去看花吧,万顺街的樱花应该开了。”我提议说。
“下午有自习课。”小薇有些纠结地说,“可是,花开不等人啊。”
这些日子里,我们只顾埋头于书山题海,不曾邂逅(xiè hòu)一场花事。因此,我们约好一起去看樱花。
到了那里,我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那一树树的繁花,团团簇簇、灿如云霞。微风徐徐吹来,搅动着花香,漫天的花瓣飞落如雨,整条街香气四溢。
我们奔跑着,欢呼着,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班主任吴老师骑车从马路对面过来,她显然看到了我们,微征了一下,接着骑了过去。我们顿时兴趣索然,仓促地结束了游玩,返回学校。
上晚自习的时候,我们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可老师对此只字未提。
晚上宿舍熄灯后,大家发起牢骚,感叹学习压力太大,简直透不过气来。那一瞬间,我们像乘坐在同一艘船上,周国是漫无边际的黑暗,看不到未来,感觉不到希望。
“青春如花,却也美丽易逝。要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点亮自己,你就是一束光。”门外传来前来巡夜的吴老师的声音,我们纷纷陷入沉思,心中早已波浪翻涌。
在此后的学习中,我们放下抱怨,相互勉励。那年高考,我们考上了各自理想的大学,漫漫人生道路上,我遇到过很多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但每想起老师的那句话,就犹如一束光照入心底。不管面临怎样的境遇,只要点亮一盏心灯,便能心境通明,无所忧,亦无所惧。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邂逅:________
仓促: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
【3】在“我们”看花时,吴老师看到“我们”时“微怔了一下”是因为______;“我们”兴趣索然是因为______;
回来后,“我们”忐忑不安是因为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5】文中加点的词“点亮一盏心灯”是指什么?
________
【6】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练习。
美丽的规则
那是一个傍晚,我们乘着一辆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 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菲律普岛是澳大利亚著名的企鹅岛,我们要去那儿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从车子上的收音机里,我们知道这个岛上举办的摩托车赛快要结束了。司机和导游是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车赛的观众一散场,会有成千上万辆的汽车往墨尔本方向开。因为这条路只有两条车道,我们都担心会堵车,而真正可以看到企鹅归巢的时间只不过短短半小时,如果因堵车而耽误了时间,我们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司机加快了车速,想争取时间赶在散场之前到达企鹅岛。但担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时,对面出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其中有汽车,还有无数的摩托车。那可是一些特别爱炫耀自己车技的摩托车迷呀!他们戴着钢盔,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正注视着前方。
此时此际,从北往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可是由南向北的却何止千辆!我们都紧张地盯着从对面来的车辆。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
我们终于注意到,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
这是一条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
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似乎毫无约束力的白线。虽然眼前这种“失衡”的图景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可是我却渐渐地受到了一种美的感动。
我必须说,这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看到的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1】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 ____________
忧心忡忡 ____________
【2】短文中加横线的部分可以用____________这个词语替换,而句子意思不变。文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_。
【3】填空。
(1)短文中极不“平衡”的车道是指_______________。
(2)“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是指_____________,也指 __________。
(3)短文中表示“看”这个意思而不出现“看”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的人们遵守规则体现规则之美、人性之美,请你也为公路设计一条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和鲁迅做邻居(节选)
俞芳
有人说,鲁迅睚毗(zì)必报,性格非常乖戾,一般人很难与之相处,但事实上,鲁迅给我的印象却是非常平易近人。
有一次,夜已深了,伏案写作一天的鲁迅刚刚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家的帮工王妈和我们家的帮工齐妈发生口角,夜深人静,越吵越响,以致鲁迅整夜失眠。
第二天,他精神不支生病了。我们三姐妹去探望,谈到口角的事,鲁迅问:“你们听到没有?声音可响啦。”我们三个便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呢?其实只要你咳嗽一下,她们就不会吵了。”鲁迅先生摇摇头说:“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虽不会再吵,但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气也消了。”
【1】短文记叙了关于鲁迅的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成语。
睚眦必报:_________________
平易近人: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①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②“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发展的力量。越读越清楚,知识就是思想的源泉。
③“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倒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1】读短文,找出第②~④段的关键句,我发现( )
A.关键句都在段首。 B.关键句都在段尾。
C.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首,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尾。 D.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尾,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首。
【2】梳理短文内容,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地位。
B.“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所以小学生目前只要读好课本就行,以后再读其他的书。
C.“读万卷书”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的学问渊博。
D.“行万里路”是要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多积累经验,学会分析和判断。
【3】“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终成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为著《史记》从20岁开始游历,不畏艰辛地四处考察。
【4】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书是__________,是_______,是______,是______。
【5】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穷人的风骨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见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不认识他。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地。”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想着让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③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的便是厚厚的一沓一两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着,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④我问:“少了多少呢?”
⑤“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可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⑥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
⑦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失在何处的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了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5元钱递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上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您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您送来。”
⑪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事,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⑫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穷人的风骨是什么。
⑬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攀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一点很可怜的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1】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穷人的风骨”,文中的“风骨”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 ”的句子表明了“我”( )
A.担心说得太多,会让学生起疑心,进而知道事情的真相。
B.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一位老师分内之事,因此无需多做解释。
C.不想让学生双肩承担一堆零钞的重量,突出了“我”对学生的爱护之情。
D.以上三项都是。
【4】这篇短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父亲让人敬佩,假如你是他的女儿,你最想跟他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夏天里的成长(节选)》,完成习题。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②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③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补充脉络图。选文围绕中心意思,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结尾点明什么道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并填到相应的框中,字数不限。
【2】深入品读。仔细阅读选文第①自然段,并回答问题。
(1)第①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的变化,补充表格。
动植物 | 时间 | 怎样长 |
瓜藤 | ________ | 长出几寸 |
竹子、高粱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昨天、今天、明天 | 长成鲜花,又变成小果实 |
苔藓、草和菜 | ________ | 白石头长满苔藓、黄泥土变成草坪菜畦 |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 ________ | 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
(3)结合中心句可以体会到,瓜藤、竹子等体现的是______的长,苔藓、猫狗等体现的是______的长。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两个角度来观察和描写这些事物的生长的。
【3】仿写句子。还有哪些事物在成长?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把下面句子改写成不用“说”表达的句子。
林林又遇到大麻烦了,这回母亲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她无可奈何地说:“该怎么办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句子。
1.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的夜晚真黑。(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大禹治理了洪水。
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体会以下句子的特点,照样子写一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每个学生都会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考场上题目做不出来时,“心儿怦怦跳”;犯了错误,去老师办公室时,“心儿怦怦跳”;第一次登台演讲时,“心儿怦怦跳”;比赛后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心儿怦怦跳”……请你以“心儿怦怦跳”为题,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下来。要求:把事情写清楚,要有真情实感。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