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填成语。
1.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
2.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3.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
2、日积月累。
1.《草原》一文按照________的顺序,先描写__________,再描写草原迎客和___________的情形,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竹节人》一文分别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与乐趣。玩竹节人虽然简单,但让人__________________。
3.《桥》一文的结尾写道:“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最后才揭示了老支书和小伙子的__________关系,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
5.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
6.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
7.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文《养枭》句子。
①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积累。
诗中赏美景,看雨后西湖: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
诗中忆往昔,见峥嵘岁月: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中寓哲理,品光景之新: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
诗中怀故里,叹时光流逝: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5、针锋相对(写出反义词)。
保护——( ) 锐减——( )
降临——( ) 灾难——( )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共______句,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3】“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上,其中五岭山和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4】写五岭山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中用的词是“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诗中用的词是“______”,可逶迤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____,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______。
【5】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______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______”一词中可以看出。
【6】《长征》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表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练习。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①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②江天万里霜。
注释:①黄花:菊花。②寥廓:高原空旷。
【1】下面关于《采桑子·重阳》这首词,说法正确的是( )
A.“采桑子”是词的题目,“重阳”点明创作的时间。
B.“采桑子”是词牌名,“重阳”是题目。
C.“采桑子”是主标题,“重阳”是副标题。
【2】“人生易老天难老”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多选题)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比
【3】对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战地黄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B.作者通过对茫茫江天、无边秋霜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
C.作者通过对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些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战斗不息的情感。
8、课内阅读
墨梅图题诗
, 。
, 。
【1】默写诗歌。
【2】对一、二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两句交代了梅花生长的特点,也描写了梅花淡淡的颜色,但诗人写梅花的颜色是墨黑色的,这不准确
B. 这两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了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
【3】对三、四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宏大抱负,鲜明地表现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B.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喜欢颜色淡雅、清气浓郁的梅花,与表现诗人的人格和操守没有什么关系
9、课外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给每人发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馒头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粥吗?娘说她不喜欢吃馒头……①
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②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吃,淡淡地说:“吃吧,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故伎重演: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家穷的比喻句。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明明没有拿回馒头,妈妈为什么对二丫娘说拿回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省略号,①表示(______),②表示(______)。
A.说话断断续续 B.列举省略 C.语意未尽
【6】你怎样理解“我的童年结束了”?
_______________
10、读读课文,我能梳理课文内容
11、课内阅读。
《盼》节选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 一连好几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1)“衣柜”的“柜”字最后一笔是( )
A.竖
B.横
C.竖折
D.横折
(2)在第①自然段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词语应该选( )
A.如果
B.只有
C.而且
D.可是
(3)“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和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不能长云彩。
B.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能长云彩。
C.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可能长云彩。
D.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会长云彩。
(4)“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这句中“喧闹”和“嘻嘻笑”表达了“我”( )心情。
A.烦闷与伤心
B.快乐与兴奋
C.兴奋与伤感
D.讨厌与不满
(5)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对人物主要进行的描写是( )
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心理描写④神态描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这里的“大步跑”突出“我”( )
A.怕被雨水淋着。
B.等来下雨想显示我的新雨衣。
C.我盼着在雨中玩耍。
D.等来下雨想穿上雨衣的急切心理。
(7)第①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进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而今剥着菱角( )我又徜徉在故乡的( )水墨画( )中了( )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荡起木盆( )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 )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 )细细咀嚼( )
【1】照样子写词语。
(1)疏疏朗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的水墨画 ( )的菱叶 ( )的菱盘 ( )的菱香
【3】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品析句子,回答问题。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1)“水墨画”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句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材料一】中国电信在抖音官方发布了5G与4G网速对比的小视频,视频中两部手机分别使用4G网络与5G网络下载同一款大小为1.6G的APP。视频中显示,5G网络手机平均下载的速度约为96MB/s,4G网络手机平均下载速度约为15MB/s。
【材料二】在4G时代,无人驾驶、远程手术、高清视频实时直播等技术都受到了网速和延迟的限制,而5G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限制。例如5G出行,湖北一司机对无人驾驶技术既兴奋又忐忑。一方面,司机变乘客,解放了双手;另一方面,把生命安全拱手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工智能,总是不太放心。2021年3月,中国电信、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在雄安新区完成国内首个基于5G网络实况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车测试。测试中,无人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未来,无人车还将针对红绿灯信息、天气信息、路面情况处理等接受一系列测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4G网络手机平均下载速度比5G网络手机还要快一些。 ( )
(2)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 )
(3)目前,国内还未完成5G网络实况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车测试。 ( )
【3】材料二中,为什么司机对无人驾驶技术既兴奋又忐忑?
________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你知道了5G网络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
14、阅读感悟。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蓄,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薛;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也能仿写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也是一样,要赶时间,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什么是“赶时候”“赶热天”?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_______________
3. 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4.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5.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一想到去世的母亲,我就泪流满面。
改成反问句:
②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习题
1.用关联词把两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
海水呈蓝色。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落山了,小鸟儿全都不见了踪影。(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们肃立不动。(改为比喻句)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
4.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5.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小练笔
《穷人》一文中桑娜和丈夫“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