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年天津市新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闲遐  交头接耳  素不相识  鬼鬼祟祟

    B. 妨碍  不尴不尬  解剜尖刀  贪赃枉法

    C. 沽酒  朔风彤云  吃饭防咽  人才汇聚

    D. 勤谨  方得脱免  碎琼乱玉  通宵达旦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   ,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这一规律不仅仅适用于中国。美国在20世纪不断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战、二战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坚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才   了经济繁荣与技术飞跃,而选择   ,将国际贸易视为零和博弈,则往往带来经济萧条和收缩。

    A. 破茧化蝶  催生  以邻为壑

    B. 脱胎换骨  产生  独善其身

    C. 脱胎换骨  催生  以邻为壑

    D. 破茧化蝶  产生  独善其身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蔬菜基地的菜农们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坚定了靠土地致富的信心。

    C. 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对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 我国是能源消耗较多的国家,必须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5、下列各句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蔺相如者,赵人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运用神话、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2)“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保持这份美德。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忧虑。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10)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凝练传神地塑造了曹操文武双全、雄心勃勃的形象。

    (2)《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动荡不安而报国无门的哀伤。

    (3)古诗词中常以成双入对之物反衬作者或抒情主人公孤寂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2)《诗经·氓》中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出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上天要将重任交给一个人时,会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炼,文中表明上天磨炼人的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大鹏南徙时还有所凭借,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境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陈子龙①

    问天何意,到春深。干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

    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重惜佳节。

    注释: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

    A. 本词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B. “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D. “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其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

    E. “王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

    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 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 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 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曾巩》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