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济宁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每个含“如”字的四字成语都缺一个字,请你填上

    一贫如____ 胆小如_____ 视死如_____心急如_____守口如____

    巧舌如_____暴跳如____  铁证如____ 惜墨如____料事如____

    宾至如____ 心乱如____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_______记录稿   _______花生米

    _______房子   _______写字台

    _______台灯   _______文件

    _______转椅   _______绿茶

  • 3、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读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填空

         本文记叙了史学家________ 在艰难的困境中________ 次撰写明史巨著________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________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 5、课内语段赏析

    默写《江雪》,再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诗中有两组近义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簔笠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全诗描绘了一幅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诗歌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诗阅读

    城南

    (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请你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 8、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点字。

    (1)黑云压城城欲。(_____

    (2)甲光日金鳞开。(_____

    (3)霜重鼓寒声不。(_____

    【2】用原句填空。

    (1)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

    (2)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快乐阅读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①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②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③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④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⑤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⑥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⑦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⑧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⑨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⑩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

    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同行”指 ______,又指 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课内片段,按要求做题。

    熟读精思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填空

    A、本文是南宋教育家____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学习好方法是——(  )。

    B、文中提到一个态度问题:读书要做到____、____、____。其中____。心到是指____,“的意思是____。

    C、“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是一个____句,它的句意是:____。

    2有个叫张雪的小朋友,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了。请你用这篇短文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教育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请你填一填,并再写两句:

    A、读书百遍,。

    B、________。

    C、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美国海关有一批被没收的自行车决定拍卖。拍卖会上,每次叫价的时候,总有一个10岁出头的男孩喊价,而且总是以“5块钱”开始出价,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行车被别人用30元、40元买去。拍卖员问那个男孩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格来买,男孩说,他只有5块钱。

    拍卖会继续进行,那男孩还是给每辆自行车相同的价钱,然后又被别人用较高的价钱买了去。后来聚集的观众开始注意到那个总是首先出价的男孩。

    眼看拍卖会就要结束了,只剩一辆最棒的自行车,车身光亮如新,有多种排档,有10段杆式变速器、双向手刹车、速度显示器和一套夜间电动发光装置。

    拍卖员问:“谁出价?”这时站在最前面,几乎已经绝望的小男孩说:“5块钱。”

    拍卖员停止唱价,停下来站在那里。所有在场的人都看着这个小男孩,没有人出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喊价,直到拍卖员唱价3次后,他大声地说:“这辆自行车卖给这位穿短裤、白球鞋的小伙子!”此语一出,全场鼓掌。

    小男孩拿出握在手中的5元钱,买了那辆漂亮的自行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去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个世界增添多少美好和欢乐。

    【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聚集——( )                  绝望——( )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最后那辆自行车是最棒的?用“ ”画出来。

    【4】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小男孩,拍卖会后,你会对在场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我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对苏州竟是没有一丁点儿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水塘看来很少有人清理,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散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做了真正的家乡。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1用波浪线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2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表露自己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

    B.因为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父亲对苏州已经淡忘了。

    C.从结构上看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父亲绝非对苏州没有印象。

    3体现父亲对苏州有所感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对素不相识的农人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品格,从而揭示了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 13、课内阅读。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源自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基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照样子,写词语。

    一块块: _______________

    空空落落: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句中的“她们”指的是 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写了“我”在苦苦等待母亲买菜回来,写了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理解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着我的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不超过4个字)

    打铃解围——_____——误喊姓氏——_____

    2第⑤段中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秘密”是指什么?“我”为什么永远也不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短文第③段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老师傅为了使“我”不迟到特意将铃绳拽久些

    C.短文第⑦⑧⑩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D.短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4本文构思巧妙,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本文结尾写“我”才知道自己错误地称呼老师傅,但在文中有三处暗示,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听到老师傅说出“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呢?写一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用两组不同的关联词语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连成一句话。

    我们为人民服务。 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照样子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我们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套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必须赶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叔叔握着小汤姆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艺术的比赛是无法同体育比赛等量齐观的。(换说法,不改变原意)

    ________

    (2)红火,粉霞,白雪。(改成排比句或比喻句)

    ________

    (3)星期六我们去看足球赛。(换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4)爷爷走路。(改成夸张句)

    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不久以后,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相信小学生活中一定有很多难忘的瞬间,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对老师或同学说说,拿起笔,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