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蔺相如避着廉颇,( )怕廉颇,( )为了赵国的利益。
(2)朱自清一身正气,( )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3)每天上学,( )我去约小明,( )他来约我。
2、(题文)课文传真。
不入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知山中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山识鸟音。
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第______回
4、看拼音,写词语。
yóu dòng cháng cháng qǐ chuáng bǎo guì zhōu shēn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xǐ ài fēi wǔ kào àn shuì jiào hǎi bīn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5、积累填空。
1.坚强毅力,_______,血汗辛勤,_______。
2.他不是将军,_______;他不是文豪,_______;他如此_______,如此_______。
3.冰心,原名_______,_______人,代表作有_______
4.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____,惟有蜻蜓蛱蝶飞。
6、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往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__________的景象。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
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
【4】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资料 ①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____,名叫____;“孟”指的是____,名叫____。
(2)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1)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第3~5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_____ _____ ____
【5】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邻而居( ) 投机取巧( ) 知子莫如父(母)( )
10、阅读。(17分)
伞 的 故 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 tǐ liàng 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àn dǒu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 xuán zhuàn 。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可每次当我拿起它时却舍不得放下。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文中的拼音处是什么词语,并仔细拼拼。把它们写在后面括号里。(4分)
( ) ( ) ( )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沉思良久:
欣喜之余: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4)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2分)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这句话表达了"我"
。(2分)
(6)“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
(7)“妈”我一抬头,忽地,我看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请想象一下“……”省略的内容,当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用三四句话描述出来。(3分)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老师(节选)
魏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五件难忘的小事。
①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
⑤第五件事:_________________
【2】这五件事中,哪些事是略写,哪些事是详写。(填序号)
详写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字里行间里都洋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情深。请你从文中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2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的的“狡猾”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回忆了我和老师之间的一些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一直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面对你的眼睛,我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都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弄脏衣服…… 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交一样应该得到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 殴打。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摸它。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我能够通过打让你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的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我从不用工具打人。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气,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力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许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词语。
“我行我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臂系千钧”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话填空。
(1)“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舍不得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我”不会打你,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我”第一次打你,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文中写到“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从不用工具打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你用两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文中的“我”打孩子时候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打与不打都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我能延伸练。
换伞
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间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等待着买点心。
好不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靠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抓起柜台边的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扎进了雨帘。
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喊声,是喊我吗?回头一看,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
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的脸。“大哥哥,你把伞拿错了,这把才是你的。”我这才发觉自己的伞在她手里——那是前不久才买的。“大哥哥,我的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的声音有点可爱。
我撑着自己的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儿落在我的唇边,呦,甜滋滋的。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我心里。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挪动________ 觉察_________ 快速_________
【2】短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抓住了我的( )进行描写。
A.肖像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E.心理活动
【3】短文中作者重点对______这个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______的高尚品质。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声音的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的转折
【5】选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是什么?把你的见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与理解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文·邓琮琮
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 ),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 )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儿:( )海水所以呈蓝色( )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 )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这位以发现惰( )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 )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 )一震。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 ),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拉曼回到印度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首先,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接着,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终于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它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他发现的这种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使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子的故事,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
【1】给加点的汉字标注正确的音节,写在括号里。
【2】照样子积累词语。
阳光融融 暖风徐徐 ______ ______ (第3、第4个字重叠)
愧疚 ______ ______(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词语)
不知不觉 ________ _______(含两个“不”的四字词语)
【3】根据故事情境给文段中“( )”里标注正确的标点符号。
【4】关于“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下列回答正确的两项是( )
A.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B.拉曼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
C.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这种光穿过不同物质产生的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D.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因此,海水呈现蓝色与天空的颜色有关。
【5】如何理解文中画“ ”句子,并举一例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
陈述句: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
修改病句: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缩句:
(4)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反问句:
(5)造句:
浏览:
16、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6分)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17、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儿开了。(扩句,至少两处)
(2)何为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钱在你心目中是不是最重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改为反问句)
(4)这个地方很少。(改为夸张句)
19、按要求句子,
(1)高大挺拔,叶子油亮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都佩服敢于犯颜直谏、公正扩法的狄仁杰。(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说:“你放心吧,这里对我太重要了,我哪能轻易离开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天祥崇高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有志气的青年。(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21、习作
亲爱的同学,在这即将离开小学校园的时刻,一定有许多真情涌动的故事,会让你永远铭记在心头。请以“真情难忘”为题,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