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词 。 例:白雪(皑皑)
波光( ) 金光( ) 春雨( )
白雾( ) 流水( ) 炊烟( )
杨柳( ) 书声( ) 目光( )
2、辨字组词。
掺( ) 粟( ) 寺( ) 吭( )
惨( ) 栗( ) 待( ) 抗( )
傍( ) 逛( ) 榛( ) 憾( )
旁( ) 疯( ) 秦( ) 撼( )
3、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填空。
日新月(______) 星罗(______)布 心潮起(______) 颠(______)流离 眼花(______)乱
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爷爷漂洋过海去了美国。30年后,爷爷终于回到了梦魂牵绕的故乡,结束了在海外(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一天,爷爷登上东方明珠塔,俯瞰黄浦江两岸高楼大厦(__________________),真是令人(__________________)。看着眼前的一切,爷爷(__________________),激动地说:“家乡的变化真是(__________________)啊!”
4、古诗天地。
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诗》是唐代诗人______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这首诗用______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诗的前两句通过______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______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咏叹的意味。
5、填入适当的量词。
一______火光 一_______拖鞋 一________破帆 一________荒岛
一______星星 一_______山羊 一________火柴 一________墙壁
6、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1】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2】“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解释词语:
锋棱:_______ 堪:_______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_______,后四句写马的______。
A.精神 B.形态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________是静态描写,________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8、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①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辞: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 ;故人的去向:________ ;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在线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多,住房又小,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xiá)____1____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亲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一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chōng)。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医书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苦不(shì)____2____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做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突然 居然 忽然)下床了!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做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受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儿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有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在文中横线处写上汉字。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1)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1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虽……却……”表示________关系。
(2)“书香门第”和“书香弥漫”中的“书香”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2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本”叠用是指______。“苦书”是指_______。
【5】读最后1个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很多很多”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送花
①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②这是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故事。
③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④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⑤“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⑥“买花……”守墓人应道。
⑦“对,给我儿子。”
⑧“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⑨“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⑩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⑪“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⑫“可惜?”
⑬“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无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⑭“你真的这么想?”
⑮“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⑯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一句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的。
⑰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⑱“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病好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⑲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1】文中主要用什么描写来刻画守墓人的性格特点?( )
A.动作
B.神态
C.语言
D.心理
【2】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的原因是什么?( )
A.老妇人自己开车来的。
B.老妇人又来看儿子了。
C.老妇人开车载着鲜花过来。
D.老妇人带着孤儿院的人一起来。
【3】“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祷告一阵,没留话便走了。”此时老妇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
A.守墓人真是多管闲事。
B.守墓人的说法有一点道理。
C.守墓人的说法毫无道理。
D.守墓人真是无情,不懂我的痛苦。
【4】读了本文,你知道幸福的源泉是什么?( )
A.活着要经常给医院、孤儿院的人送花。
B.活着要对别人有所帮助,被别人所需要。
C.活着要用合适的方式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
D.活着要经常与有智慧的人交流,获得启示。
【5】将下列句子插入文章中的什么位置最恰当?( )
从此以后,小个子守墓人再也没有收到老妇人的来信,当然也没有钞票买花放在她儿子的墓前,
他更加后悔自己的鲁莽了。
A.⑰—⑱之间
B.⑲段之后
C.⑯—⑰之间
D.⑮—⑯之间
【6】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从两个角度说明采用这种结构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这是一个温馨得让人心酸掉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外国小女孩,她美丽的妈妈病倒了,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圣诞节来临前,小女孩到药店给妈妈买药,路过一家商店时,她看见橱窗里摆着一款漂亮的黄颜色假发,她就想:“这假发多像妈妈的头发呀,如果我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溜进商店,找到那个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用这条项链换这顶假发可以吗?”大胡子老板看了看她的项链说:“孩子,你这项链最多值两块钱,而这假发要卖15元呀。”
小女孩红着脸窘住了,她恳求老板千万别卖掉假发,她一定会再找些东西来换。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女孩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赚钱,但直到圣诞节的头一天晚上,她才赚了1元5角钱。她拿着这些钱,带着费尽心机在山上采的野蜂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次来到商店。她找到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妈妈真的很需要这顶假发,她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大胡子老板看着她手臂上的伤痕和手上的一把零钱,沉吟了一会儿,遗憾地说:“真抱歉,假发已经卖出去了。”这女孩一下呆住了,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塞了她的心。她没有哭,一言不发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早晨,小女孩一睁眼,妈妈对她说:“孩子,刚才有人送给你一个包裹。”小女孩打开包裹一看,上帝呀,正是那顶假发!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有一颗纯洁的心,孩子,这是给你妈妈的礼物,也是给你的一份礼物。祝你快乐。”
落款署名:圣诞老人。
【1】请你认真阅读文章,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大胡子老板对小女孩说“假发已经卖出去了”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几个词语来评价一下大胡子老板和小女孩。
大胡子老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想象,以”对话“的形式,描述小女孩和她妈妈收到礼物后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圣诞节你最希望让”圣诞老人“送你什么礼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用“\”划掉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尽管(jǐn jìn) 旋转(xuán xuàn) 遮挽(zē zhē)
闪过(sǎn shǎn) 蒸融(róng yóng) 游丝(sī shī)
【2】点“_____”画出语段中的比喻句。
【3】给第一自然段划分层次,在划分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把语段中表示叙述、描写顺序的语句依次写在括号里。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掩面叹息。
【5】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由与生命
8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12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鸟来到林间歇息、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人歌唱。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发现它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把小可怜儿那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雌美洲画眉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喜从天降:____________
皆大欢喜:____________
【2】文中的“喜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自由与生命”为题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1】请说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
【3】末尾句带括号的“这几乎成了惯例”中“这”指的什么?
。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在向我们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融入了自己的赞美之情?请把这些词语写出来。
。
15、他跑得很快。(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 我们是不能忘记这十多年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的。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养花很有意思。
改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①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看,所有人都喜欢看这部动画片,不是吗?
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老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画也跟作诗一样,最要紧的是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运圣火唤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________
21、习作表达
人人都感受过幸福。关爱奉献是幸福,获得帮助是幸福,享受快乐也是幸福,拥有好朋友或是好亲人更是幸福……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可写事,也可记人。
要求:1.题目自拟,内容具体,语句流畅。
2.突出幸福的地方写细致,要能感动人。
3.书写工整,字数4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