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宁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空。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____________;桃花谢了,_____________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选自《匆匆》,作者是____________,文章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填写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籍《秋思》

    ③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⑤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____________、小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书、行书。

  • 2、

    (1)这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回答:

    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________________

    出版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

    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

    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____________

     

  • 3、《水浒传》中大闹飞云浦的人是______

  • 4、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联系学过的课文填空

    社会和大自然是一本书,一本无字的书,所以说,________,行万里路。气势磅礴的长江,________的三亚落日,威武雄壮的烟台的海,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西游记》中有一则故事叫三打白骨精,我们还知道四大名著中带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________,《红楼梦》中刘姥姥________。其实,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样会让我们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自豪。看到锄头,我们就会想到古诗________________;吴国少年借螳螂捕蝉,________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攻楚,我也会想到这样寓言故事类八字成语________;读到孙悟空、太上老君、炼丹、踢翻等词,我会联想到成语________。在书中,我们认识了很多人:被日本人民称为________的聂荣臻将军;法国保护情报的________一家;揭开蝙蝠夜晚飞行秘密的意大利科学家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王灼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一处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2】诗句 “___________”写出了竹子的特点。

    【3】这首诗作者用_______(用四字词语)写法,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诗人自己________

  • 8、阅读古诗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___。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______________”相照应。

    【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等。

    【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 )

    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内阅读。

    3天后,按规定的时间,张石匠和小伙子来到十字路口,满村的人都赶来看热闹。张石匠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团东西,放在路边的一块石板上。抖开一看,原来是一条石链。这条石链环环相扣,活动自如,团起来有一捧,拉开八尺有余。再细看那只只链扣,没有一个接口,显然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哎哟!人们连声叫绝。刻这石链可真是功夫呀。立时,众人都转过头来瞧那小伙子。只见小伙子不慌不忙地把一个小红布包放在张石匠手上。张石匠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慢慢把红布包打开。他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小伙子刻的是个石算盘。粒粒石珠有手指肚大小,拨动起来灵活轻便,乒乓作响。众人啧啧称赞,互相传着细看,见那算盘的边框上还雕有四季花草,13位档柱上下没有一点儿缝隙,也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自愧不如,跪下就要磕头拜师。小伙子急忙上前一把拦住说:“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

    1  画出描写石链、石算盘做工精湛的句子。

    2张石匠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团东西,放在路边的一块石板上,他想:     。人们看了石链,连声叫绝,张石匠想:          。小伙子不慌不忙地把一个小红布包放在张石匠手上,张石匠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心想:      。他慢慢把红布包打开,一下子惊呆了, :          

    从所填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张石匠的心理变化,               

    3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A)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B)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都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4分)

    软起首:

    唯唯诺诺:  

    (2)给短文取个合适的题目,填在前面横线上。(2分)

    (3)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划线词语低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4)第四自然段中的(A)、(B)两句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5)年轻人打了主考官,反而被录用了,为什么?(3分)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试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3分)

     

     

     

  • 11、课文在线。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尽快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文中说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而不说是那双手,这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远在我记忆里行走、微笑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连用两个深深地?作者到底思念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材料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刊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材料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立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节选自六年级下册课文《为人民服务》

    【1】联系【材料一】解释句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对【材料二】中“死得其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死后有安稳的居所

    B.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C.死后得到了所有的东西

    【3】李华同学认为:“学习张思德、雷锋这些都是军队、警察的事情,我们小学生只要不违反法纪,为自己着想就行了。”针对他的这种认知,请你用得体的语言劝说他。__________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我困了。”她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文中说明当时情况万分危急的句子是:________

    2在万分危急的情境中,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大儿子的动作同险恶的形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慢慢地站起来”相一致的,杰克还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读到这一句时,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用词语或句子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化险为夷保住情报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打开思路从多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能给予就不贫穷

    (1)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2)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

    (3)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4)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 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

    (5)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6)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孩写的一段话:“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7)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8)他想问问她。 

    (9)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10)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11)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12)“爸爸在哪里上班?” 

    (13)“爸爸在家,下岗了。”

    (14)“妈妈呢?”

    (15)“不知道……走了。” 

    (16)他再一次看了看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17)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才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18)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

    (19)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20)“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21)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

    (22)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23)她笑了。 

    (24)“能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25)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26)他带着她来到教室,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好看,因为自己爱漂亮的妈妈花很多钱买布鞋穿。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怕捂脚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

    (27)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28)他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29)她脸上的笑容很美。

    1为什么说女孩送给老师的礼物很特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很明净”来修饰“女孩子”,又用“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来描写女孩子的眼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带着“她”到教室问大家自己穿布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述文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设想一下,若干年后,这个女孩再回母校见她当年的老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简要描述,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不会忘记几年来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句子。

    (1)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难忘的是毛竹。  (修改病句)

     

    (3)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都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缩句)

     

    (3) 井冈山人自豪地说:我们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改为转述句。)

     

    (4)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改写成陈述句)

       

     

  • 17、按要求写句子,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早上没吃饭,到中午时,肚子饿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儿对妈妈说:“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1.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我说,星期天他要去郊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军对陈赓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改为否定句,意思不变。)

     

    2.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笑声从远处传来。(改为比喻句)

     

    4.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改为夸张句)

     

    5.人人都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改为双重否定句)

     

  • 20、按要求把句子改一下吧!

    ⑴他与歹徒搏斗的精神值得称赞。(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爸爸对小兰说:我背你过去。(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今天的活动我要参加。(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最近以来我们学校许多好人好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这些文章我们学习后,总是感动不已,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