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鸦_______ 暮_______ 脉_______ 侯_______
鸭_______ 幕_______ 咏_______ 候_______
2、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横线上的题目。(填序号)
①青_______獠_____ ②悬_____结______ ③富可__________
④锲而___________ ⑤万_____更______ ⑥见微__________
⑦跃跃___________ ⑧一_____所______
A.词语_______,让我想到藏戏里妖魔所戴的面具。
B.词语_______与_______是一组反义词。
C.词语_______和_______可以用来描写节日的喜庆场面。
D.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_______的精神。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那些____________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镭射线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________,要看到光明,要提高____________。印第安人喜爱雨后_______________,喜爱它___________________,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同样是演讲稿,《为人民服务》语言朴实而严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小学阶段,我积累了许多有关描写离别的诗句,如“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即将离别之际,我还想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和同学之间的离情别意。
4、查字典。
“鼎”字共(_____)画,第6画是(___),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鼎”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2)比喻王位、帝业;(3)大;(4)正当;正在。 “三足鼎立”中的“鼎”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鼎力相助”中的“鼎”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5、“音乐之都”,果真名副其实。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曾有许多音乐家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如:( )、( )、( )、(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__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
A.比喻时光流逝 B.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C.黄鸡报晓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是( )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_________)
(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一句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_________)
(3)苏轼又名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书愤:__________________ (2)早岁:__________________
(3)衰鬓:__________________ (4)名世:__________________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______(人名)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引用了三国时______(人名)的典故。
【3】“书愤”之“愤”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____________,并在诗中通过______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5】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代的_____。
【2】“独”的意思是_____,“倍”的意思是____ 。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是农历__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和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9、阅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①____________→负伤前行→②__________→解放隆化
【2】选段2通过对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画“ ”的句子,说说作者写时间的流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年5月25日是董存瑞牺牲74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再读选段,记住英雄的光辉形象,用一两句话写出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为人民服务》片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为人民服务》是________同志为纪念_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用“ ”画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3】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画“﹏﹏”的句子,先理解加点的词,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固: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鸿毛:_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
【5】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__。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说明“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一观点,文章举了什么例子?请简单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一声不吭”在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仍________ ;第二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仍________;随着光线“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我”的心越来越________,第三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已沉浸在________之中了。
【2】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松树赞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歌颂松树,赞美松树,这是因为它具有崇高的风格——共产主义风格。
松树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能茁壮地成长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它不怕环境恶劣,不被困难吓倒。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依然神采奕奕,无忧无虑地成长。
松树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长大了,它的树干是用途很广的木材;它的叶可以提制油料;它的脂液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它的根和枝是很好的燃料。夏天,它的枝叶为人们遮住了炎炎烈日;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
要求于人的很少,给予人的却很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青少年朋友们要和松树一样,成为具有崇高风格——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望。
【1】作者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叙述松树的风格。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运用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3】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里都运用了破折号,它表示下面哪一种意思?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A. 表示音节的停顿或延长。 B. 表示对上文的解释的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意思的转折。
【4】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马和马驹
有一匹可敬的老马,他失去了老伴,身边只有唯一的儿子和他一起生活。老马十分疼爱他,把他带到一片草地上抚养,那里有流水,有花卉,还有诱人的绿阴。总之,那里具有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小马驹根本不把这种幸福生活放在眼里,每天滥啃三叶草,在鲜花遍地的原野上浪费时光,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没有必要地沐浴洗澡,没感到疲劳就睡大觉。
这匹又懒又胖的小马驹对这样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他找到父亲说:“近来我的身体不舒服。这片草地不卫生,伤害了我;这些三叶草没有香味;这里的水中带泥沙;我们在这里呼吸的空气刺激我的肺。一句话,除非我们离开这儿,不然,我就要死了。”
“我亲爱的儿子,既然有关你的生命,我们马上离开这儿。”他的父亲答道。父子俩立刻出发去寻找一个新家。
小马驹听说去旅行,高兴得嘶叫起来,而老马却不怎么快乐,安详地走着,在前面领路。他让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芜的高山,那山上没有牧草,就连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
天快黑了,仍然没有牧草,父子俩只好空着肚子躺下来睡觉。第二天,他们几乎饿得筋疲力尽了,吃到了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丛,心里十分满意。现在小马驹不再奔跑了。又过了两天,他几乎迈了前腿就拖不动后腿了。
老马心想,现在给他的教训已经足够了,就把儿子领上了一条不认识的路,走到半夜,又把他带回原来的草地。小马驹一发现嫩草,就急忙去吃。
“多么绝妙的美味啊!多么好的绿草呀!”他喊起来,“哪儿来的这么甜这么嫩的东西?父亲,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别回老家去了——让我们永远留在这个可爱的地方吧,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哪个地方能跟这里相比呀!”
他这样说着说着,天亮了。小马驹认出这个地方,原来这就是几天前他离开的那片草地。他垂下了头,非常羞愧。
老马温和地对他说:“我亲爱的孩子,要记住这句格言: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马驹为什么要离开那片美丽的草地?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马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他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老马和小马驹。
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马驹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文中画“ ”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请说明理由。
智慧 有趣 引人深思
我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我的理由是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用“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试谈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吗?在上面的文段中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认真思考一下,试将这一处对比的作用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具有抒情性,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上文内容或者说出上文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冬天就要到了。
小松鼠要贮存冬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死了。
夸父的精神永驻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
(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来我家住几天。”(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 你们的家庭踌躇不决地把你们奉献给国家。(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羞得无地自容,但这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随身带的干粮都快吃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双重否定句:我只有用劳动来解决饥饿的威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拟人句:高粱红了,稻子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你怎么能说这都是他的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此时此刻教室里真安静啊!”为开头写3—5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作业时要认真,尽量避免不出现差错。(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入大学,我也就欣慰了!”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能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不能重复)。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__________,就 __________ ;
如果你是__________ ,就 __________ 。
(6)你积累谚语了吗?写下来三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图上画的是谁?她们在干什么?想一想,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