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一比,组词。
嘱 涕 折 澄 孵 撮
瞩 剃 拆 橙 浮 最 。
2、在括号里填写读音为“fú”的同音字。(不能重复)
沉(_______) 吹(_____) (_______)合 (_______)务
(____)水 (______)笔 (______)虏 匍(______)
3、看拼音,写词语。
shēn lín qí jìng pò bù jí dài huí wèi wú qióng
( ) ( ) ( )
4、填植物,补充诗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______出墙来。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 ___满皇都。
3、______ 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停车坐爱___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______混芳尘。
6、小__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_少一人。
8、羌笛何须怨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_____始盛开。
10.四面_____三面_____,一城山色半城湖。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中外名家名篇——如:作家_____的《北京的春节》,按照_______顺序写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如:“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__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_______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_______了。”这句话出自_____的《匆匆》;又如: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的《_______________》,让我结识了尼尔斯,他是一个既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6、古诗阅读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当春乃发生。 , 。
,江船火独明。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_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作者称赞春雨为“好雨”是因为“ 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_____,_______。”是从视觉来写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的想象。
【4】第三、四句写出了春雨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第七、八句中的个“_____”字表现了雨后花开的生机勃勃。
【5】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7、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表示,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笨男孩与纽扣
他是个笨男孩。对1/2与1/3谁大谁小的问题,一见就发晕。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给他父母暗示,读书不会在他身上发生奇迹。中考那年,全班落榜3人,其中就有他。
父母决定让他跟一个师傅学裁剪,他学得很认真。师傅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好裁缝,因为10个学员中,他钉的纽扣最结实。
他确实是个不错的裁缝。他不仅纽扣钉得牢靠,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用主义者。他在裙腰的内侧加小口袋,让穿裙子的人有地方放手机和零钱。他把T恤衫的领子去掉,他把童装的口袋移到胸前。总之,学徒期间,他把老板滞销的服装给改造卖光了。师傅说他是天才。
两年后,真有一个“天才服装店”诞生了,它在广场的一角。那个笨男孩跟师傅一样,既剪又卖。顾客起初是亲戚和邻居,由于他的纽扣钉得总是很结实,后来又发展到亲戚的邻居和邻居的亲戚。
一天,几个退休老人在广场上跳健身舞,扣子掉了,笨男孩自告奋勇,义务服务。后来老人的队伍扩大,发展成健身舞队,他成了健身舞队的义务工——免费钉纽扣,免费做健身舞服。老人为了感谢他,每次晨练,都挂一面“天才服装健身舞队”的旗子。
老人健身舞队成为广场上的一道风景,先是被围观,后是被电视台采访,再后来是作为市里的形象使者到省里到首都参加文化节。随着健身舞队的扬名,天才服装也声名远播。笨男孩开始雇人,开始成立公司。
现在天才服装公司已是一个资产超过3000万元的私营企业,它的商标是一枚纽扣。
【1】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笨男孩”成长路上的五件事,分别是哪五件?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 )
A.平实
B.生动
C.简洁
D.幽默
【5】“笨男孩”人生的转折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笨男孩”的成长经历提示了一个人生真谛,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 “凤凰台”对“麒麟门”…
【1】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莫愁湖对__________
总统府对_________
乌龙潭对_________
11、这位年轻妇人,是居里夫人。1898年,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一种未被人类知晓的金属,它以微小的含量混杂在其他矿物质中,寻找提炼它,确定它的化学性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居里夫妇没有经费,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帮手。怎么办?他们只能因陋就简,利用最简单的设备,开始做这件在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娄蒙路的那间旧棚屋,夏天像锅炉,冬天像冰窟,刮风时,风从棚壁的裂缝中钻进来满屋子乱窜,下雨时,屋里到处是滴滴答答的漏水声,积水就在他们脚边流淌。如果风雨交加,棚屋就会像一只在波涛中颠簸的破船。整整四年时间,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第一年,他们共同从事新金属的化学分析工作,并且研究它的放射作用。不久,他们认为两个人分工合作的效率更高,居里先生试着确定新元素的特性,而居里夫人则继续负责制提炼取。在这种分工中,居里夫人选择了应由男人来做的体力活,她独自一人搬运蒸馏器,倒出溶液,每天连续几个小时搅动在冶锅里沸腾的材料,溶液的气体刺激着她的眼睛和咽喉,毁损着她的健康。晚上回到家里,她总是精疲力尽地瘫倒在床上,累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3分)。
颠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陋( )就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匪( )夷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一句中“这样艰苦的条件”具体是指哪些? (2分)
答:
(3)作者描写居里夫妇从事新金属制取提炼的棚屋,分别用了三个比喻句。
它们是:
① ;
② ;
③ ;
从而形象地反映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______________。 (4分)
(4)作者具体地描叙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恶劣对表现人物形象起怎样的作用?
答: 。
(5)作者在写居里夫人分工负责制取提炼新金属的工作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选择了应由男人来做的体力活”“她独自一人搬运”“每天连续几个小时搅动”等,这些表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品质? (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自然段若从“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切开分为上下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这两层的层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2、课内阅读。
“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你可千万不要飞走啊!”他喊道。
【1】选段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了(_____),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_____)。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2】尼尔斯为什么担心年轻的雄鹅飞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的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A.尼尔斯是一个淘气、不听话的孩子。
B.尼尔斯是一个懂事、为家庭着想、勇敢的孩子。
C.尼尔斯是一个缺乏理智的孩子。
D.尼尔斯是一个关心小动物的孩子。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陈叔叔被派往德国进修,他深知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决心为中国人民争光。谁知,开始他不会使用计算机。这使他产生很大的压力。但是陈叔叔以惊人的毅力,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和运用。他的导师赞叹地说:“你们中国人真了不起!”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陈叔叔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主持考试的教授激动地说:“在我主持的博士学位考试中,陈先生是第一位得到优的。”
陈叔叔的突出成绩,引起了德国很多研究单位的重视,他们以优厚的待遇多次请他留在那里。但是,陈叔叔想到的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说:“比起贵国,我的祖国更需要人才。”他毅然回到了祖国。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运用:
研究:
毅然:
激动: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叔叔面对优厚的待遇,为什么没有留在德国?(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_____月_____,除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________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碧艾香蒲处处忙 C.玉颗珊珊下月轮
【2】选文写了家乡端阳节时的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还有________,和这篇短文一样,表达了______。
【5】读了母亲教育“我”要用心看待乞丐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他跑得很快。(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人人都需要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两句并为一句话。
动物之间有生存竞争。动物之间有互惠互利。(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我的理想
要求: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以及你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注意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以丰富习作的内容。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