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成语
集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立异 与世(_____________) 张灯(_____________)
垂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盗铃 没精(_____________) 手舞(_____________)
乐极生(__________) 天悯(________) 之常(________)投意(________)情合理
神通广(__________) 快人(________) 猿意(________)到成(________)亏一篑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防不胜________ ________欲试
热泪盈________ 一本正________
烟________云散 能歌________舞
________不离 乐此不________
3、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眨眼(______) 小贩(______) 彼此(______) 甜腻(______)
恰好(______) 搅合(______) 肿胀(______) 腊八粥(______)
4、把 加点字换一个词,让句子意思不变。
(1)大家都很高兴。
大家都_________高兴。
(2)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阿海演得真 好!
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阿海演得__________好!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____________;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为___________而死的,他的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神情非常_________,非常__________。他的心被____________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__________________。
3.《竹石》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清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竹石》和《石灰吟》一样,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
4.《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________顺序,赞扬了父亲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5.《为人民服务》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讲述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_以及搞好团结、克服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_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情,但他从“__”想象出“__”,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发,心情由___转为___。
【2】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正确理解是( )
A.也许是园主可怜他爱惜的青苔,怕我的木屐把它踩坏。
B.也许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读后两句诗,你想象到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下面也能反映此哲理的诗句是(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课外阅读。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 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 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 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____) 茂密——(____) 摆弄——(____)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抖”和“推脱”表达了作者__之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 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第 2 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铁人王进喜
①身穿皮袄,手握刹把,目光刚毅,巍然挺立——这是王进喜留给世界的一幅“铁汉写真”。
②6月下旬一个平常的上午,坐落在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铁人巨幅花岗岩雕像的基座上,摆放善人们敬献的一束束鲜花。馆内的录音机前,播放着铁人当年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的实况录音。
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④“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⑤一句句铿锵的誓言,穿越时空回荡在人们耳畔。铁人,用他短暂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⑥1550年,王进喜通过操作考核进入玉门油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他以朴素的报恩思想和极大的劳动热情,投身于祖国的石油事业。8年后,王进喜带队创造了月进尺5009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⑦1960年,王进喜率队奔赴大庆油田参加石油大会战。刚到大庆的时候,由于吊装设备紧张,王进喜井队的钻机无法运抵施工现场。一套钻机总重60多吨,包括大小设备四五十台。在玉门拆卸搬家时动用了吊车、拖拉机各4部,大型载重汽车10辆。王进喜大吼一声:不能等!他带着30多名工人奋战三天三夜,硬是靠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井场。
⑧仅仅5天之后,王进喜就率队打出了到大庆后的第一口井,完钻进尺1200米。“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在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形下,王进喜和队友们写下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⑨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浅气层时,突然发生井喷。气流水流裹着泥浆冲天而起,如果不及时制止,势必导致井毁人亡。而压井需要重晶石粉,可是现场没有。王进喜当机立断,决定加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可水泥加进去就沉了底,不能融合。见此情况,王进喜穿着工服、拖着一条伤腿纵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
⑩1960年6月1日,犬庆首列原油外运。新中国石油工业由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⑪王进喜不仅仅是一个“拼命三郎”,更讲究科学求实的态度。一次,1205队打的一口井超过规定斜度0.6度,并不影响使用,但王进喜还是组织工人们背水泥把它填掉了。他说:“这件事不仅要记在队史上,更要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⑫长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严重透支着王进喜的健康。1970年4月,铁人在北京301医院被确诊为胃癌。同年11月15日,王进喜逝世,享年47岁。
⑬“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在铁人纪念馆里,王进喜的一页学习笔记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⑭“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奔向伟大复兴的脚步。”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
【1】阅读文章第六至第十一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一部分回顾了“铁人”的哪些事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完成填空。
创造钻井纪录→→
→
→
(2)联系全文,我们发现这些事情是按照_______顺序来写的。其中最后一件事向我们诠释了“铁人”王进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第八自然段引用了王进喜和队友们所写的诗句,其主要目的是( )
A.介绍王进喜作为石油工人,有很高的文学才能
B.把打油田当作“会战”,刻意地夸大了工作难度
C.生动地表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和他们豪迈的工作热情
D.表现他们极其享受这种艰辛的工作环境,乐在其中
【3】第三、四两段的誓言向我们展现了王进喜具有_________的“铁人”精神。下文他的哪些行动践行了这些誓言?用“——”在文中画出一处,并体会这句话是怎样细致地表现这种精神的。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尾写了参观的人们,既是首尾呼应,又从侧面歌颂了铁人精神。
B.本文介绍铁人事迹时详略结合,更全面地赞颂了王进喜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C.第十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王进喜提倡记下做过的事,以便世人来纪念。
D.第十三自然段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王进喜功高不傲、心怀祖国的优秀品质。
【5】铁人精神对你来说会有怎样的激励作用呢?请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奔向伟大复兴的脚步。
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翠鸟》(节选)
①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它这样机灵, 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响亮_____ 凝视_____ 灵敏________ 摇动________
【2】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入正确的关联词。
【3】在第②段中找到描写小鱼机灵的句子用“ ”画出来;找到描写翠鸟捕鱼的句子,用“~~~”画出来,并把翠鸟捕鱼动作的词圈出来。
【4】选文第①段写翠鸟“等鱼”的活动,第②段写翠鸟“_______”的活动(用2个字填写)。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更好,好在哪儿?
①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②翠鸟鸣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运用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对老人_______(A.外貌B.动作C.神态)的描写,从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老人将海鸥训练得很听话。 B. 老人与海鸥十分亲密,配合非常完美。
C. 海鸥飞得杂乱无章。 D. 海鸥上下翻飞,争抢食物十分激烈。
【3】“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把句中的“扫”改成“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话仿佛是两幅画,如果给它们取个题目我们可以取:喂海鸥、____________。
13、庐山云雾
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人们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①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就变成了弥漫窗外的浓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庐山云海一年四季都可以看见。每当傍晚雨过天晴时,云海茫茫,似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注释:①九江:庐山附近的一座城市。
(1)短文中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庐山云雾( )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庐山云海( )。
(2)站在( )能把庐山的云海尽收眼底。
从下面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位置填在括号里。A. 山脚下 B. 半山腰 C. 山顶
(3)仿照画“________”线的句子的句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材料一: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2月20日由中国首都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后,中国又一次举办的奥运赛事。
材料二: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冬梦”。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为滑冰运动员形象,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冰雪赛场和飘舞的丝带。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材料三:
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独特形象,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们所喜爱。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精彩亮相。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1】上述材料是围绕北京冬奥会的话题展开,三则材料分别从24届冬奥会举办的时间及城市、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的。
【2】请你结合材料二说一说“冬梦”的设计都融入了哪些“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
【3】“冰墩墩”是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你觉得它的设计新颖独特在哪里?(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主办城市的市民,为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你准备做些什么呢?(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__________
②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__________
16、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5分)
(1)王林的妹妹从电视上看到美国的植物人被拔插管的消息。(缩句)
(2)李老师对张兰说:“我让你帮我拿的书放到哪里去了?”(改为转述句)
(3)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改双重否定句)
(4)以“流水”为话题写一个拟人句、一个比喻句。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字句、“被”字句改写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天地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