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会句子的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成语。( )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A.奋不顾身
B.有勇有谋
C.见义勇为
D.舍己救人
2、一次,考官张岳给汤显祖出了个字谜:“半边大,半边小,半边跑,半边跳。半边奔驰疆场上,半边偷偷把人咬。”汤显祖翻开爱国诗人屈原的著作,指着一首名诗的题目说:“老师,字谜便在其中。”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 )
A.魂
B.骚
C.歌
D.涉
3、下列不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一项是( )
A.《呐喊》 B.《呼兰河传》 C.《彷徨》 D.《朝花夕拾》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读完课文,你认为孙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本文是根据________代__________写的。文讲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第二次赛马,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你想对孙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田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齐威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读了《甲骨文的发现》后,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报告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部分组成。
(3)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点一画成文章。
(4)你知道下面的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吗?
杜鹏程(__________) 王任重(__________) 刘海粟(__________)
丁慧中(__________) 甘如饴(__________) 焦若愚(__________)
6、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本单元的三首古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都是______的生活。
2.《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__________。
3.《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描写“我”在祖父园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都很有趣。
4._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5.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写名人名言。(6分)
(1)强调奉献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yǐ nǐ fǎ láng yíng rèn ér jiě
( ) ( ) ( )
yù yù cōng cōng yōu yǎ
( ) ( )
9、阅读做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选段)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走在街上的时候,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在横线上把选文补充完整。
【2】请你写出几个带有“花”字的四字词语。
花团锦簇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完成问题。
(1)“这一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____ ,“颇”的意思是_________
(2)请列举生活中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核心素养阅读。
老家(节选)
孙犁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
②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③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选自《孙犁散文》)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桑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萦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梦境,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写了作者回忆故乡的哪些情景?从中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浚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弓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都会说,准是一只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她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好看的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后的工人胳膊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要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走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阳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当细流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阳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天哪!他看到了什么呀。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谧的(mei li).
成渠的流水沉思的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能延伸出美丽!”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根据短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这个词。
【3】“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心里暗忖道,等着瞧吧。”这句话是从短文中摘取出来的,放在第______自然段和第 ______自然段之间可是全文连贯。
【4】“我从你那吸取了汁液,就是要输送给她的”这句话中,“我”是 ___________,“你”是 _________ , “ 她”是_____________.
【5】“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能延伸出美丽!”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流水_________ 和________的心情。
【6】读完这篇短文,有人赞美玫瑰树根,有人则对细流有好感,请你写一写从中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摔跤(节选)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段中的加点字写出了小嘎子动作的____。“_______”说明小嘎子摔跤压根儿没想以实力相抗,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的特点。
【2】选段中“_____”这些动作是小嘎子处于劣势时积极开动脑筋想的办法,突出了他______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他______的心理。
【3】选段中A、B两处画“ ”的部分,A处生动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后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按要求答题。
豆当家(节选)
①豆当家,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店,小店的生意并不好。来吃早餐的人不是陆陆续续,而是零零星星。不过,这样倒使小店显得很清静,特别适合晨练后想小憩的人落座用餐。
②小店环境优雅,干净卫生,餐品种类不多,但还算合乎口味。其实吸引我的不是这一家店的饭菜和环境,而是开店的这一家人。
③最先吸引我的是店内的一个小姑娘,十四五岁的样子,齐耳短发,正头顶上的一缕头发扎着自然地朝后顺垂下来,单凤小咪眼,一副笑容可掏的样子。出于职业习惯,我问她在哪里上学?她说在县二中上高一。一个高中生能在假期帮爸妈打理店里的生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太懂事了。我本能地喜欢这样的孩子,直接夸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小姑娘高兴地笑了,笑得可开心了!
④第二天,我去店里的时候,小姑娘便把我当成老主顾了。隔着窗户我就听见她说“她来了”。我纳闷她在向谁介绍我?哦,原来店里多了一个小朋友。是个小男孩,十来岁的样子。不用问看长相便知道是她的弟弟。这小男孩正在餐桌上写作业,一看见我来了,马上拿起一个托盘去收拾餐桌上的剩餐具了。我很友好地对他笑了笑。小男孩也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把餐桌收拾得可干净了。小姑娘连忙问我们吃什么?然后很自然很熟练地给我们盛上了主食。我们选了一个靠窗子的餐桌坐下,碰巧小姑娘要出去买点东西,她的自行车就放在门外窗户边,她推自行车的时候,隔着玻璃窗朝正在就餐的我招了招手,我和她特别会心地同时笑了一下。这个镜头像刻在我心里一样,顿时感觉心里暖暖的。
⑤第三天早上,我照例又走进这家早餐店。还没走到门口,便听到里面小姑娘在说“又来了,又来了”。这次可不仅仅是对小男孩说的了。店里又多了一个比她年纪小、比她黑瘦一点的小女孩。看长相不用猜,还是一个爹娘生的。
⑥突然想起前一天问了一句小男孩在哪里上学,他说在姑姑家上学。当时我还纳闷怎么不在父母身边呢。现在想想,应该是那时候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把户口给落在姑姑家了吧?
⑦这三个小鬼一起来帮爸妈卖早点。他们分工明确,合作愉快。不声不响、不紧不慢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给人一种很友善很祥和的感觉,满屋子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⑧在当今时代,城市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居多,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寥寥。像这样理解家长、心疼家长、帮助家长做事情的孩子实在太稀缺了。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店主的家教家风吧。这个早餐店也可以称夫妻店,两口子很纯朴很厚道。他们的孩子能在小孩的姑姑家长大,说明他们那一代人也很和睦,好家风代代相传啊!
⑨再看“豆当家”这个店名,突然感觉这个名字就是给他们家准备的。因为他们家的三个豆豆都懂得当家,都会当家。所以我给别人介绍这家店时候,不说是“豆当家”而是直接说成“豆豆当家”了,呵呵……
⑩后来的几个早上,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没有再去那个店里吃饭了。不知道店里的小姑娘还有没有记得我,还有没有等待着我去就餐?
【1】选文第②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小姑娘连忙问我们吃什么?然后很自然很熟练地给我们盛上了主食。”中加点词语,感受到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与“豆当家”中的小朋友相比,在家里表现得怎么样呢?请举出自己“理解家长、心疼家长、帮助家长做事情”的例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节选)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叫做竹简或者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 ,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竹简和木赎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
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这种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现在的书,( )品种多,( )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编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第一段第一句中说的“正式的书籍”是指( )
A.具有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竹片或木片
B.写有文字的“简”或“牍”
C.把竹片或木片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册”
D.把“简”或“牍”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策”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你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节选自__的小说《__》。
【2】解释下列词语。
(1)拖男挈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拱伏无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石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_______(特性);看出他做事________。
16、阅读理解。
摔跤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shǒu jí yǎn kuài( ),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 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jīng shén dǒu sǒu(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词语。
【2】选文节选自儿童小说《______》,作者是_______。这段选文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的情节。
【3】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段描写中,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后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结社赋诗
自元妃归省之后,贾政到外地做官去了。贾政一走,宝玉每天就在园中游荡。这天他正觉无聊,忽见探春下帖说要大家一起结一个诗社。宝玉大喜,刚走到沁芳亭,正好碰上贾芸派人送来两盆白海棠。到了秋爽斋,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那里了。探春笑道:“我不算俗气,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这时,李纨也来了。李纨和迎春、惜春三人不善作诗,所以就分别担任诗社的社长和副社长,负责主持、限韵和监场。于是他们便以贾芸送来的白海棠为题,以“门”字为韵,每人各作一首七言律诗。大家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只有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说笑。迎春命人点了一支香。原来这香只有三寸来长,灯草粗细,点起来很快,如果香点完了,诗还没有写成便要受罚。
探春最先想好了,提笔写出,又修改了一回,递给迎春。她问宝钗写好了没有,宝钗说:“有是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对黛玉说:“你听,她们都有了。”黛玉说:“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经誊写出来,便说:“不得了,香只剩下一寸了!我才有四句。”又对黛玉说:“香要点完了,你还蹲在那潮地上做什么?我可顾不得你了。”说着,走到案前把诗写了出来。
李纨说:“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要受罚的。”宝玉道:“你虽不善作诗,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服的。”众人都点头。
大家看了诗,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说宝钗的最好,说完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扔给众人。众人看了,都说这首最好。李纨说:“若论风流别致,当然说这首;若论含蓄浑厚,还是宝钗的最好。”探春道:“评得好,黛玉当居第二。”李纨又说:“宝玉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本来就不好,这评得很公平。”又笑道:“只是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还要再斟酌一下。”李纨道:“我是裁判,与你们不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规定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开社作诗。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太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是海棠诗开端,就叫‘海棠诗社’吧。”说完,大家又商议了一会儿,才各自散去。
【1】阅读短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填一填。
起因 经过 结果
【2】联系上下文可以猜测出短文中的“下帖”指的是( )
A.作诗 B.练字 C.送邀请函 D.扔下帖子
【3】人的性格不同,写出的诗的风格也不同。黛玉作的诗的特点是_______,宝钗作的诗的特点则是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写了大观园内众人写诗结社的雅事,通俗易懂
B.短文为读者呈现了封建大家族里小姐公子们的悠闲生活
C.黛玉作诗最为从容,可见她很有才气
【5】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十分有特点的人物。短文中有两处正面描写她与众不同的举动的地方,请你用“______”画出来,并写一写林黛玉给你留下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找寻桑梓的味道
潘银
① 找寻故乡,思绪翻滚着,沸腾着,如潮样……
②野菜--——永远的佳肴
③浪漫的春天,暖暖的阳光洒遍大地,姐姐经常带着我到故乡的田野、地头倒一些新鲜的野菜来,让它们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④一盘散发着清香的枸杞头拌炒鸡蛋皮,色泽碧绿,(1) 。枸杞多种功效。因为我近视,每每吃时,母亲总喜欢过分强调它的明目功效,说:吃点,这东西吃了眼清目亮。"
⑤荠菜馅的饺子鲜美可口,让人觉得这才是天下至味。母亲包出的荠菜饺子皮纸,映出馅心,(2) 。母亲把饺子往锅里下的时候,我总喜欢锅边,看着一只只小白鹅样的饺子在滚开的水里翻腾,伸着脖子直咽口水,得喉咙里都伸出手来。
⑥永远的佳肴,如今只能在菜场上见到这些野菜了,每每见到,总嘴角含笑地儿时挖野菜的快乐。
⑦槐花--最美的记亿
⑧记忆中我家东边的京浦铁路旁有许多株(3) 的槐树,粗裂的皮 儿,满身的刺儿,却偏是生了秀气的叶、纯真的花。暮春初夏,槐花儿便争相开放,沁人心脾。姐姐拿来长长的竹竿,绑上钩子,带着挎着篮子的我,追着花香,找到一棵花繁叶稀的槐树,把那些或盛开或(4) 的槐花将下来,放到篮子里。我们把采来的槐花大把的塞入嘴里,嚼出一段童年的别样欢乐。
⑨母亲总会在彩霞满天的时候,系上花围裙,把我们采的槐花清洗一番,然后在火热的油锅里翻个身儿,接着把它们和着八分熟的大米下锅,文火至熟。掀开锅盖,厨房里便弥漫了浓郁的清香。那团而不粘的槐花米饭,从此在记忆里有了一席之地。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短文中的四处横线上。
A.含苞未放 B.清香宜人 C.色如翡翠 D.老态龙钟
【2】下列句子中,哪两句分别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最合适。
A.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B.桑梓之味令人回味,我的故乡,我的情之归处……
C.关于故乡,我有诸多的记忆;关于故乡,我有太多的情感。
(1)开头:_________(2)结尾: _________
【3】 对“永远的佳肴,如今只能在菜场上见到这些野菜了,每每见到,总嘴角含笑地想起儿时挖野菜的快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在表明作者长大后再也没有吃到味道鲜美的野菜了。
B.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挖野菜情景的深深怀念。
C.表现了作者难忘儿时生活在故乡的快乐情景。
【4】文中的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荠菜馅的饺子( )
A.样子灵活、惹人喜爱
B.颜色雪白、样子好看
C.形状好看、鲜美可口
【5】根据短文内容提取信息,理清作者回忆的事情,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6】抄写下列与“桑梓”有关的诗句,注意格式。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____________
【7】读了短文和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桑梓”是指( )
A.桑树
B.亲人
C.故乡
19、课内阅读。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
【2】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的条件是____。“取乐”导致猴子_____。
【3】用“ ”画出能概括这段话意思的词语。
20、缩写下面的句子。
(1) 戴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检起地上的碎纸。
(2) 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21、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5】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30分)
题目:写一个熟悉的人,注意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