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比不上诸葛亮的地方很多,下列其中有一项不是的( )。
A.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B.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C.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D.周瑜不会利用鲁肃,诸葛亮会利用鲁肃。
2、下列生字按照音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痴 秽 进 匪 B.埃 筹 拟 缀 C.浆 楷 垠 赴 D.侨 彭 译 侄
3、名著与拓展。
【1】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八卦炉出来后,拥有了( )的本领。
A.七十二变 B.火眼金晴 C.筋斗云 D.铜头铁臂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红孩儿争斗中,后来大圣请来了( ),才把红孩儿治服。
A.文殊菩萨 B.太上老君 C.观音菩萨 D.如来佛祖
【3】黛玉临终时在她身边的是( )
A.宝玉 B.探春 C.雪雁 D.紫鹃
4、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__________________。
⑵、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_______。它送来的_______,袅袅地____到我们的心中。
⑶、是母亲用那一双______的手为我打开了_______的宝库,给我送来______的诗情。 她让________陪伴我的童年,用______启迪我的想象。
⑷、君子不失色于人,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无礼讨人嫌。
⑹、学会______,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_______,社会生活更加______。
⑺、她用______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小院立即______了他那______的音韵。
6、将词语补充完整。
( )与( )比 一分( )( ) 容光( )( )
歌( )颂( ) 防( )杜( ) 大( )无( )
7、读拼音写词语。
zhēn guì(________) qī pàn(________) jiāo yáng(________)
chǔ cáng(________) quán wēi(________) qīng zhù(________)
shǔn xī(________) xī gài(________) dì jiào(________)
8、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扶着老人,领着小孩。________
②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就像真的活的一样。________
③没有忧虑和担心。________
9、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旁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选文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情况下船夫的驾驶状态,表现了_________。这属于________描写。
【3】画横线的句子让你想到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这个句子,照样子写一句: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张大力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赛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下面课文的出处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A.《刷子李》 B.《景阳冈》
C.《摔跤》 D.《两茎灯草》
【2】关于聚合成大门口放着的那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用
B.用来试试人的力气大小
C.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D.在张大力之前没人能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动一动
【3】张大力不仅仅是个有力气的粗人,而且他还很有头脑,遇事善于思考。下列描述哪一项不符合张大力的这些特点?( )
A.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
B.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
C.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个次,二次再举不起来了。
D.他扔了石锁,哈哈一笑,扬长而去。
【4】文中是这样描写张大力第一次举起石锁的:“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一大把花儿!”把它改成“胳膊举得直直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到“津门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可不可以删掉不写?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选文第二自然段中对船长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船长( )
A.脾气非常暴躁,言语粗暴。
B.关心爱护孩子,说话很有感情。
C.语气坚定,遇事沉着冷静。
【2】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进海里。下面不是船长考虑到的一项是( )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海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3】“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明明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________
【4】选文讲述了在危急关头父亲救下儿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欢乐女神 美丽 阳光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 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 ,
在你的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如兄弟。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段话选自《 》,它的作者是 国作家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照耀——(____) 消除——(____)
【4】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 表达方法。
A. 夸张 B. 排比 C. 比喻
13、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囚 歌
为人进出的门___________着,
为狗爬出的洞___________着,
一个声音高(唱 叫)着:
——(走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词语。
2.划去诗中括号内错误的字词。
3.写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
反义词:( )——( )
近义词:( )——( )
4.联系上下文,“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狗爬出的洞”指的是___________。“(走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理解“永生”的?结合革命者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晏子使楚》写的是 去访问 ,楚王仗着 ,想乘机 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凭着自己的 和 ,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驳。从此以后,楚王 晏子了。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电话费,队伍排得老长,只有慢慢地等。终于我是第二个了,在我前面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十。
②( )请问您的电话号码( )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了一个电话号码。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敏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问:“是叫李捷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营业员说:“对不起,阿姨!你们家的电话号码到底是什么?”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③可能是她觉察到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老了,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他们过得好不好。”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吗?”“没缴。”“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1】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 》。
【2】在第②段开头的括号里填上标点符号。
【3】照样子,写词语。
(1)叽叽喳喳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自言自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
【5】第②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人物。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一句,与前文的________(填文中词语)形成对比。
【6】从老人替子女缴电话费这件事情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景阳冈(节选)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风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读下面的句子,猜一猜加点词语的意思。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梢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是写______的场面。“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是闪和躲,这些动作写出了武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作者重点描写这一部分的用意是( )
A.介绍老虎有捕食绝技。
B.呼应前文,表示武松后悔了。
C.为文章增加趣味性。
D.从动作描写方面来表现老虎难打。
17、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段话选自课文《 》。
(2)这段话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种来: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
三个孩子在赛跑中倒地,三位母亲的反应却迥异:一个身体力行,拖着孩子跑;一个破口大骂,不顾这是赛场;第三个,则为孩子送去了鼓励的目光。
最终,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揣测一下三个孩子的心情:第一个孩子,体力消耗不大,顺利到达终点,想必心中暗喜;第二个孩子,挨了母亲一顿批评,肯定委屈不已;第三个孩子,虽已大汗淋漓,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看来,故事仍未结局,三位母亲的不同的教育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还深得很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这时,我们需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而这些却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品性。于是,我们向母亲发出恳切的请求:跌倒时,请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吧!
我们不需要手,那会助长惰性的依赖;我们不想要指责,那会打击稚嫩的心灵;我们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们能读到坚强,悟到独立,感受到母亲的爱意。期间,或许会多一分肉体的苦楚,但,生命的旅程中,也许会少一些障碍。
有这样一则故事,小溪问母亲怎样才能成为瀑布。母亲说,当你到达悬崖的尽头就会明白。小溪告别了母亲,在山间匍匐前行。历尽艰辛,小溪终于攀上悬崖,奋力向前一扑,生命终于放出了异彩。
或许,我们现在正如小溪,力量不算强大,阅历也不够丰富,但我们已知道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桃花心木是一种上等木料,然而养它的人却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只是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能让它学会坚强健康地成长。
双脚磨破,就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破,就让荆棘变成杜鹃。在母亲期盼的眼神注视下,我们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迥异( ) 揣测( ) 恳切( ) 坚强( ) 告别( )
【2】将下面的反问句改成一般的肯定句。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打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溪之所以能成为瀑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养桃花心木的人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济沧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你是赛跑中的一个孩子,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写出你真情实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一班班长大声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________。
迅速: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作纪念。(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施努策尔不停地吐着那些细嫩但有点苦味的芦苇心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猎人被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估计这道题他一定不会做。(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伯承把崭新的床单抓破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兵马俑规模宏大。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例句,把下面句子补写完整。
祖国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祖国是蓝天,我就是_____________;祖国是森林,我就是_____________;祖国是高山,我就是_____________。
(6)“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这句话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的_____________,反衬出刘伯承的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照样子,再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园里边绿油油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开心习作(30分)
请你写一件发生在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事。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