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四大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最具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B.《红楼梦》中“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描写的是林黛玉。
C.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各种谋略,我们都能在《三国演义》中读到。
D.“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都出自《水浒传》。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是方志敏。
B.菜园里种着白菜、茄子、冬瓜……。
C.“我尽量吧,”店主微笑着说:“下次进城我再打听打听。”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是( )。
A.曹雪芹写了很多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大螃蟹、大蝙蝠、七个大雁等等。从这些风筝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风筝和各自命运相关。
B.那风筝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飘飘飖飖”一词可换成“飘飘荡荡”。
C.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D.林庚写的《风筝》是一篇散文,生动描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他自幼对风筝的喜爱。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是吗?”小胖墩儿_________起来,立刻_________后两步,一闪身__________了单褂儿,________着腰说,“来吧,是一又叉一接搂的,还是随便摔?”
(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动词。
(2)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体会到小胖墩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划线句子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代替。
(2)这句话是对严监生的_______________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守财奴形象。
5、积累填空。
(1)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商周时期主要使用_____和_____两种文字;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是_____;______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魏晋时代有了_____,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一直通行至今。
(2)汉字书法是一门______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比如东晋的_____、唐代的______,他们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6、写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
1.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______
2.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每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_______
7、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严格 严肃 严厉
①爸爸表面很________,不苟言笑,可内心很疼爱我。
②对那些作恶多端、怙恶不悛的惯犯要________惩处。
③同学们都能________要求自己,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8、按要求写词语。
(1)拟声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2)ABB式词语: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AABB式词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以“不”字开头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秦少游对对联
苏东坡是宋代大文学家。一天,他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乡间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桥,吟出一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能对出下联,回到家里一直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以为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副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当即对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
【1】你来说一说秦少游对的下联好不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喜欢对联吗?把你搜集到的一副对联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训练场。
小河对岸的桃子熟了。鲜红嫩白的大水蜜桃引诱着猴们,他们一窝峰地涌到通向对岸的独木桥前,争先恐后要过桥。谁不想先吃上那鲜红的桃啊!可由于众猴你拽我扯,谁也汉有通过独木桥,猴们急得吱吱乱叫。
这时候,猴王想出一个办法,跳出来说:“别争啦,别抡啦!现在考试,优胜者先过桥!” 于是,众猴静了下来,焦急地应试。猴王绞尽脑汁地出着考题。一道道考题过去了,优胜者还是没能决出,因为无论哪一道题都不止一只猴子答对,而独木桥却只能容一只猴子通过。没法子,只得继续考下去。
一只猴子终于不耐烦了,眼珠一转,瞄准了头顶上的一根藤条,纵身一跃,紧紧攀住,嗖的一声荡过河去了。
另一只猴子也抱着一根河上飘来的圆木浮过河去了。
当这两只猴窜上桃树大吃特吃鲜桃时,众猴们仍在独木桥前聚精会神地考试呢。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引诱( ) 你拽我扯( )
瞄准( ) 嗖的一声( )
【2】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引诱( ) 争先恐后( )
焦急( ) 聚精会神( )
【4】缩句。
当这两只猴窜上桃树大吃特吃桃时,众猴们仍在独木桥前聚精会神地考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上,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A. 谁该吃桃 B. 考试 C. 过河 D. 众猴争桃
【6】请你帮忙想想,猴子过河还可以有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么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作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官员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选自《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
(二)
不一会儿,图书馆里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也显得极小。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着什么,不时地扶扶那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顾不得去整理那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头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1】(品读感悟)品读两个语段,完成练习。
(1)在语段(一)中画出描写杨巴心理活动和语言的句子,再说说杨巴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二)的小镜头里,描写了人们沉醉书海的神态和动作,让人感受到了人们读书时的_______。按要求将相应内容摘录在读书卡里。
人物 | 戴眼镜的小伙子 | 留披肩发的姑娘 | 头发花白的老人 | 几个孩子 |
神态 |
|
|
|
|
动作 |
|
| 眯 | 趴、指、念 |
【2】(拓展迁移)语段(二)的末尾是省略号,你能模仿省略号前面的描述,也来补充写一个神情专注的读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
【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说说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静 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 果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 坚定)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给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语段②是对人物________ 的描写。语段⑦是对人物________的描写。
【3】这位“病人”是_________ ,被沃克医生誉为___________。
【4】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句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 ________________。
【5】你从作者对沃克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和他忍不住对病人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病人在手术中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类文阅读。
读懂德国人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一群大学生在德国街头做了个试验,把“男”“女”两字分别贴在并列的电话亭上。过了一会,他们看到“男人电话亭”外站着一排等候打电话的男人,而“女人电话亭”却空着。
迈克是我的德国同学,一次聚会上我随口对他说:“你们德国的啤酒很有名,哪天请我们尝尝怎么样?”第二个周末,他真的驾车越过德法边境,行驶了几百公里,把一大箱啤酒挨门挨户送给同楼每一个人。
一次,我请史蒂凡晚饭后来我宿舍喝咖啡。他要我告诉他一个精确时间,因为“晚饭后”太模糊了。我说:“那就六点半吧。”六点半左右,我打开房门,看见他像卫兵一样在我门前站着。我问他为什么不敲门,他说还差两分钟。喝咖啡时,他说起他的祖父“二战”时当过纳粹士兵,并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出于对“二战”的兴趣,我提出以后去德国见见他祖父,他答应了。几天后我已忘了这事,他却郑重其事地跑来向我提出一个请求:见面后不要谴责他的祖父。他说为了提这个请求,他已思考了好几天。我说:“你完全可以不让我去见你的祖父。”他说:“那怎么行?信守诺言是一个德国男人至高无上的原则。”
在德国所到之处,我从未看到一辆闯红灯的汽车;( )在深更半夜、空寂无人的街头,德国人( )依旧沿着横道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人从一年的工作到今天晚上吃什么,( )按预先计划去做。德国孩子( )总是把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让这个习惯陪伴他一生;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几十年的驾车史中,违章记录栏内( )是一片空白。
生性懒散的我向来认为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是一种最轻松的活法。德国朋友却认为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是一种最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会让人疲惫不堪。与德国人交往多了,便可透过他们刻板、固执的外表,读出那份认真、踏实和可靠来。
(1)在短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连线搭配。
信守 秘密 | 精彩的 安排
坚守 规定 | 精心的 仪器
保守 诺言 | 精密的 时间
遵守 岗位 | 精确的 表演
(3)本文结构上属于(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用“__“画出说明作者读懂德国人的句子。
15、课外阅读我能行。
__________________
丹麦人喜欢“管闲事”。这是在丹麦工作多年的朋友一个极深的印象。在公共场所, 你的车子没有准确地停进划定的位置,或者你停车后没有及时熄火,从路上走过的任意一 个人,或是一直在远处街角的一把长椅上发着呆的一个什么人,便会走到你身边来,请你 把车子按规矩停好,或是请你让车子安静下来,停止排气。如果你车子不熄火是为了排除 故障,他一定设法帮你把车子牵引到专门修车的地方,让专业人员处理。你在钓鱼,一些 毫不相干的人会走过来。你以为他来给你助兴,他其实来看你的鱼桶。如果你钓上的鱼 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要求你把这些鱼放回你垂钓的水里去。并且,提出这些要 求的时候,他们不只是提醒一下,说说而已,而是一直要在旁边监督着,直到你完全满足了 他们的要求,他们才欣然地跟你道一声谢谢,然后继续走他们的路或去发他们的呆。邻里 之间更是管得宽。哪家的房子油漆好久没刷了,屋顶上的草发黄了,别人就会来敲你的 门:“你的房子该修修了,要不要帮忙? ”你如果说眼下没有工夫,或是要出门旅行,别人就 会帮你请来油漆工或检修工。等你回来,把账单给你,你如数付账就是了。
【1】请你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请概括丹麦人的特点。
【3】文中的“管闲事”为什么加上了引号?
【4】短文列举了几件管闲事的事例?请简要地写下来。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蜜蜂和蚂蚁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甚至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唱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乎乎地说:“ ”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 ”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忌妒蜜蜂了。
【1】填空:
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在“ ”上补全对话。
【3】把短文分成四段,并写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童年的发现(节选)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我被“请”出教室。这时,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句排比句,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再回答。
(1)文中的“这时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出的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专项训练。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选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豪杰”指的是①____、②____和③____。以下回目分别与其中的哪位有关?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______)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______) 皇叔败走投袁绍(______)
【2】阅读选文,梳理故事脉络。
起因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 、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下列对句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叩其姓名(询问他的名字) B.遂以己志告之(把自己复兴汉室的志向告诉关羽)
C.特来应募(特地来响应招募) D.与公同举大事(和您一起做大事业)
【4】将以下两处外貌描写填入文中合适的位置。
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5】三豪杰结义的共同目标是____________。由本故事引申出的成语是“________”。
19、课内阅读。
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用散文的话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 《本草纲目》 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李时珍说:“《 列仙传 》 言邓硫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皿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耳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1】给多音字注音,再组词。
缝_____( ) _____( )
扎_____( ) _____( )
【2】“事物不可想象或无法理解。”是文中( )一词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请写几个这样的词语: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
【3】写出一句作者想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变换。(12分)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成陈述句: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缩成最简的句子:
(3)山洪咆哮着,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改成比喻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两句并一句,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独自旅行。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雪过后,地上全白了。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蝴蝶和蜜蜂在青草野花间飞来飞去。
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7)这幅画很美。(改成感叹句)
(8)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缩写句子)
22、按要求写句子。
(1)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了主席台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你好好养病吧,我已经向你的老师请假了。”(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对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吧!说说你最佩服谁,他(她)有哪些值得你佩服的地方。要求语句通顺,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