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景德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海面上风平浪静,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

    B.这人神机妙算,阴险狡诈,但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C.爷爷在河边一边垂钓,一边欣赏风景,真是悠然自得

    D.十三四岁的女孩正值豆蔻年华,浑身上下洋溢着朝气。

  •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B.“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品格的宣言。

    C.《军神》一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D.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位了不起的诗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两句诗便由他所作。

  • 3、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聪惠( )

    A.厉害,严重 B.

    C.过分 D.超过,胜过

    2孔君平诣父( )

    A.他的 B.大概

    C.那,那些 D.如果

    3呼儿出(   )

    A.你,你们 B.就,于是

    C.这样,如此 D.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写三句带有“月”字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给下列字添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6、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将画横线的部分替换为课文里的词语。

    1.五指中相貌最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的,无如中指。_______

    2.语言文字学在清代还只是经济学的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_______

    3.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生活在尊贵、忧裕的环境中,而应该履行义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______

  • 8、我会读,并能用带点的词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么……那么……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外拓展阅读。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注】①掌:用同“撑”,支撑,忍耐。

    【1】选文写的是(  )的场面。

    A.元妃省亲

    B.刘姥姥逗笑

    C.林黛玉进大观园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通过刘姥姥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她是怎样逗众人笑的。

    B.捉弄刘姥姥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的,从“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等语句中可以看出。

    C.凤姐精明机智,善于抓住机会,故意让刘姥姥出丑来逗大家笑,进而取悦贾母。

    D.刘姥姥在这场饭局中是个笑料,她却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受到了贾家的热情款待。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述的内容是凤姐等人捉弄刘姥姥的部分,它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众人为什么“先还发怔”,后来又“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画出选文中具体描写众人笑的句子。读完句子,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最少写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许多年以前,有三个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他们又累又饿,来到了一个村庄。由于连续的战争,村民们的收成很不好,他们赶紧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藏了起来,然后,到广场上去看

    那三个士兵。他们哀叹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们饱餐一顿。

    士兵们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一个士兵说:“你们没有东西给我们吃,不过我们却有让大家共同分享的东西:我们有一个诀窍,能用石头做汤。”

    村民们感到非常hào hǎo)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上了三块光滑的石头。“这个,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第二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了一点呢。”村民们一个个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在大家坐下来准备喝汤的时候,有人推来了一桶酒。

    村民欢聚在广场上,他们一边吃一边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当三个士兵醒来时,发现村民们全都站在他们周围,还有一背包面包和奶酪。“你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用石头做汤的诀窍,”一位zhǎnɡ chánɡ)者说,“我们会永远牢记在心间的。”

    第三个士兵对众人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东西来,就可以办成让大家分享的宴会。”

    【1】给本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_______”上。

    【2】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_______________ 秘诀 _______________

    反义词:否定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_____________

    【4】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民对待三个士兵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村民们给三个士兵吃的、喝的,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从短文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zhù)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来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饭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短文写的是(   )的场面。

    A.刘姥姥进大观园

    B.贾母请刘姥姥吃饭

    C.林黛玉进大观园

    【2】众人为什么“先是发怔”,后来又为什么“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意拿___________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___________,让大家开开心。

    【4】短文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人笑时的情形。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是毛泽东的_________描写,这一连串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________________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伟人,不是凡人。( )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

    C.两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

    D.“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把遗体运回国埋葬。( )

  • 13、阅读答题。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   )、(   )、(   )、(   )、(   )、(   )、(   )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   )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   )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   )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   )

    3.用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   )。

     

     

  • 14、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虽然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不适当拒绝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本文的作者主张要多读什么样的书?( )

    A.明白晓畅,使人轻松

    B.经过沉淀,使人聪慧

    C.一览无奈,一看就懂

    D.艰深晦涩,让人费解

    【2】短文第三自然段中“用进废退”是什么意思?( )

    A.采用先进的方法,废止落后的方法。

    B.引进先进的经验改变颓废的状态。

    C.采用进攻的方式,废除别人的退路。

    D.经常用会更发达,不经常用会逐渐退化。

    【3】“磨脑子”的书有什么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读起来驾轻就熟

    ②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③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

    ④不静下心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阅读时要经常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B.“燕雀安于暖巢”在文中指经常阅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C.“现成的肉”指静心思考才能理解的书,“啃骨头”指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

    D.以“鲜桃”“烂杏”做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磨脑子”的书能使人心灵宁静。

    【5】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多读“磨脑子”的书呢?请依据文本信息归纳作答,至少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要学会适当拒绝。除了像李敖那样拒绝看电视,我们还要适当拒绝什么?请列举一件你最需要拒绝的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

    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催生了人们多样的云端生活。首先各种生鲜App一夜诞生。各大电商通过云端为家庭配送生活物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买菜、买米。其次,过去只有一部分人选择的线上教育,如今开展得如火如荼。成年人举办各种“云培训”“云沙龙”,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云课堂”。此外,各种“云会议”也成为特殊时期的办公常态,就连G20国际峰会也开通全球视频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直播带货更是如“雨后春笋”。2月以来,有100多种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房产顾问“云卖房”,律师“云问案”,医生“云问诊”,农民“云卖菜”……一场疫情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入云端,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虽然我们可能仍然对云储存、云计算等名词还不甚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我们已然“腾云驾雾”,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2020年2月中旬之后,全国各大中小学相继开启“云课堂”。从面对面、面对黑板到面对屏幕,从教室空间到网络空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线上教学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课堂情况。因为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距离,无法与学生直面交流,不知道学生是否还在课堂现场,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相伴而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调整并适应这一全新的教学场景和模式,“课堂”如何发展得更完善,这是我们仍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1】阅读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疫情期间,直播带货大量涌现,许许多多的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______

    (2)云课堂集声、光、色于一体,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更加专注。(______

    (3)材料一中的“雨后春笋”“腾云驾雾”这两个引号都表示特殊的含义。(______

    【2】下列哪一因素对学生线上教学的专注度影响最小(   

    A.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

    B.学生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视力疲劳

    C.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同步

    D.平台网络卡顿,不流畅

    【3】你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云端生活吗?请举例说明你喜不喜欢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乐清教育局开展的“空中课堂”,马云的淘宝,各种购物App等)

    __________________

  • 16、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   第21位应聘者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

     “你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再说,您也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因为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中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 8 点钟到达 42 街的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就到了那儿,即使如此,那时也已经有 20 个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 21 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试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根据佛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索。于是他进入那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索。在真正思索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

     秘书小姐是一名老手。她直觉到,这个小伙子身上散发着一种高级职员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 好啊,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不禁笑了起来,并立刻站起来回身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纸条 紧锁的眉头放松了 他大声笑了起来 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 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 在您看到我之前 请不要做出决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当然!这是他善动脑筋的应有结果。是的,一个会动脑筋思索的人总能把握住问题,并能解决它或者想出一种新的办法,给人以启发。佛瑞迪就是这样一个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háng  zhǎng)  怀(yí  ní) 不(jìn  jīn)

    【2】请给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用一句话简明扼要的概括文章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浮于事的情况下,佛瑞迪为什么坚信他仍然可以找到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佛瑞迪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好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京的色彩

    章武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长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在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中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我带着南方人一种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柏,高高的白杨树,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随后,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你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拔地而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的色彩热烈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我常常把脸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和大海的蔚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北京城里无数个有色彩的音符,都能使人想起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是一片云,从彩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

    人们问:北京的色彩如何?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的城墙 ________的草原

    _________的沙漠 ________的大海

    2分别用“ ”和“﹏﹏﹏”画出短文中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各一处,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3从短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两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两句话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

    《语文课程标准》向小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三中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改变句式。

    哪有这么大的伞!(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把设问句改为陈述句

     

     

  • 21、在这样美丽的园子里游戏,我很快乐。(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百变的句子。(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作文:我的收获(25分)

      你在本组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题目可以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